永續學院|台經月刊|【亞洲政經瞭望】東南亞地區智慧能源技術發展與應用趨勢

 

台經月刊

 

【亞洲政經瞭望】東南亞地區智慧能源技術發展與應用趨勢

盧思穎、吳奕信  (2019/04/09)    《台經月刊第42卷第4期》

近年來東南亞已成為全球人口與經濟快速成長的地區之一2000~2017年間東南亞地區人口增長23%,預計2050年將再增20%2000年以來,東南亞地區平均的國內生產毛額每年增長超5%,對能源的需求也伴隨著經濟成長日益漸增,過15年間增長60%,預計2050年會持續以每年3.5%的速度成長。雖然東南亞各國擁有的能源資源稟賦和消費模式不盡相同,但如何在滿足能源需求高度成長的同時,強化用電管理,提高電網普及率、電力品質與供電可靠度,儼然已成為了東南亞國家發展進程的重要課題。為解決上述問題,「先進讀表基礎建(Advanced Metering Infrastructure, AMI)與智慧用電管理平台」、「配電管理系統平台與虛擬變電站」、「分散式儲能系統多元整合應用平台技術」、「微電網技術」等智慧能源創新技術,將成為東南亞智慧能源技術未來發展與應用的主流趨勢。
 

東南亞地區能源發展與電力供應課題

隨著東南亞國家經濟成長與快速的都市化,能源發展與電力供應面臨許多挑戰。對於以建置大型電力系統的地區而言,其面對非技術性線路損(Non-Technical Losses, NTL)嚴重、電網系統可靠度不高、供電穩定度不足、饋線提升容量難度高等問題。對於島嶼及偏鄉地區而言,因受限於環境與交通不便,導致輸配電設備建置成本高昂,而電氣化程度低。以下將簡述東南亞地區電力供應的主要課題。

(一)非技術性線路損失嚴重

在輸配電基礎設施的效率不足和維護不當情況下,一部分的電力在發電與輸電的過程中發生損耗,在已開發地區,這些技術損(Technical Losses)平均約8~10%,但在南亞地區則超15%。除了技術損耗外,發生在配電系統的非技術性線路損失更為可觀,東南亞與南亞地區一些常見的造成非技術性線路損失的因素,包括:篡改電表、接線繞表、篡改電表讀值、改裝及破壞電表、以及在電表讀數與資料傳輸和計費過程發生錯誤等。在部分南亞地區,非技術損失占配電系統甚至高達總電量45%。用電管理不善是導致竊電的關鍵因素,因此,如何強化先進讀表基礎建設與用電管理已成為東南亞各國亟需解決的問題之一。

(二)電力供應不穩定

在供電穩定度方面,東南亞地區開發中國家由於電力基礎建設相對落後與管理不善,導致電力系統停電後平均復電時間長,供電可靠度不足,電業經營績效亟待改善。以馬來西亞砂拉越地區為例,由於電力系統的架空配電線路約70%,且偏遠地區系統架空配電線路較長,容易受到外力干擾(植物生長),又因多數線路所在位置聯外道路不便,維修不易,導致用戶平均停電時間較長。根據馬來西亞能源委員會資料統(2017)2014~2016年砂拉越地區每年每戶平均停電時(SAIDI)分別189分鐘143分鐘以119分鐘,相較2014~2016年台灣每年每戶平均停電時間分別17.5分鐘16.3分鐘16.3分鐘,仍有不小的差距。

智慧能源電力基礎建設智慧電網分散式儲能微電網電氣化供電穩定先進讀表電力管理技術輸出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