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亞太區域面臨天然災害之現況與衝擊
陳子穎 (2011/05/05) 《台經月刊第34卷第5期》
2011年才剛過完第一季,就有來自於全球發生重大天然災害的消息。澳洲昆士蘭州從2010年底至2011年遭逢半世紀以來最嚴重的水患,計有約20萬的居民受到影響,根據2011年1月底的估計,水患所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56億美元;紐西蘭基督城在2月22日所發生的規模6.3的淺層地震,至今已造成148人死亡,經濟損失目前預估達紐幣200億元。3月11日在日本東北地區發生規模9.0的「東日本大地震」(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引發高達37.9米的海嘯,並造成福島核電廠輻射外洩,此三重災難發生至今已超過13,000人死亡、超過14,000人失蹤,並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
全球發生天災的頻率愈來愈高,天然災害無可避免,只能減緩衝擊,特別是台灣位處於亞太地區,天災發生頻率最高的區域,我們對於天災在社會中各種層面所造成的衝擊,也應有更深入的認知。本篇文章即將針對全球和特別是亞太區域目前所面臨的天災現況,以及天災對於各面向所造成衝擊進行簡介,最後並彙整亞太區域因應天災的機制。
全球以及亞太區域天然災害發生現況
全球所發生的天然災害從20世紀初到20世紀末的這100年間呈現急遽上揚的趨勢(圖1),1900~1960年間,全球平均每年通報之天然災害約低於50件,至2000年則上升到約500件,而在2006年後則有漸緩的趨勢,但2009年全球的天然災害數量則仍在300件以上(注1)。所謂的天然災害,根據聯合國國際減災策略(UN International Strategy for Disaster Reduction, UNISDR)的定義,天然災害的類型包括有水文氣象災害(Hydro-meteorological disasters)、地質災害(Geophysical disasters)以及生物災害(Biological disasters)等三種(表1),世界氣象組織指出過去50年來,全球的天然災害中,有九成是極端氣候所造成的。
圖1 1900~2009年全球天然災害通報數量趨勢圖
表1 天然災害類型與種類
亞太區域(包括東亞、東南亞以及紐、澳)是全球天然災害最好發的區域,從1976~2005年期間,天災發生數量最多的國家幾乎都位處於亞太地區(圖2),另從EM-DAT國際災害資料庫的數據也顯示,亞太區域於2000~2011年間的天然災害數量約有1,124件,占全球天災數量(約4,902件)的23%,僅次於非洲天災數量的1,149件。非洲多為開發中國家,因而其天然災害種類中除了洪水占所有天災的四成之外,就是流行性傳染病,占了36%。而觀察2010年以來,亞太區域所發生的重大天然災害類型、死亡人數、影響人數以及經濟損失顯示(表2),亞太區域的天災種類則多為風災(占32%)、水災(占37%)及地震(占10%)。
圖2 1976~2005年全球天然災害通報數量分布圖
表2 2010~2011年3月亞太區域國家大規模天然災害統計
天然災害所造成之衝擊
天然災害所造成的衝擊是多面向且多層次的,不單是災民的生活被改變,社區乃至於政府政策也都需要重新調整,以因應災後的復原,如澳洲水患後,面臨重建所需的龐大金額,政府課徵一次性的水災稅(Flood levy)。天災所造成的衝擊所牽涉到的層級廣泛且複雜,以下僅就近年來全球重大天災所造成的經濟衝擊與公共衛生衝擊進行彙整:
天然災害、氣候變遷、經濟損失、公共衛生、區域合作、APEC應變機制、東協防災、基礎建設韌性、供應鏈風險、災後重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