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兩岸半導體產業之優勝劣敗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兩岸半導體產業之優勝劣敗

蔡毓芳  (2005/06/06)    《台經月刊第28卷第6期》

兩岸半導體產業發展歷程

1960年代,我國半導體產業有了初步的雛形,當時經濟部提供優惠稅款補貼吸引國外整合元件製造(IDM)來台設置半導體工廠後段的裝配生產,並引進了半導體封裝、測試及品管技術,接1971年台灣第一家本土封裝廠-華泰電子成立,為台灣半導體產業的後段封裝奠下了初步的基礎。

而中國雖然1966年(三五計畫)就有初步半導體相關發展策略,不過那時是以軍事電子產品為目標,開發相關邏IC,歷經四五計畫、五五計畫等,共15年的時間,但最後還是無疾而終。到了年代(六五計畫、七五計畫),中國改以消費類產品為發展重點,希望達到彩IC國產化目標,而在此時中國五大骨幹廠之一的上海貝嶺也順應而生。

但在台灣半導體產業開始擴張發展之際,中國卻因為閉門造車,且多國出口聯合管制委員(COCOM)條例,只能引進美國二手設備,又未引進國外技術、管理加以輔助,因此造成多34吋晶圓廠雖有廠房跟設備,但卻無法運轉,連帶的讓中國半導體產業還是只能處於水面下階段。

到了年代,中國對於半導體產業改用集中規劃方式,由官方機構與國外業者簽約技轉,908(1991~1995)909(1996~2000),合計共投入人民120億元資金,陸續成立晶圓代工業者,及相關配套上下游業者,而國外半導體大廠也在此時進入中國市場,不過只侷限在後段封裝部分,這一點跟台灣有點類似。

半導體產業兩岸比較台灣優勢中國挑戰產業聚落政策扶植人力資源技術差距晶圓代工IC設計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