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中國貿易融資發展前景
莊朝榮 (2015/06/20) 《台經月刊第38卷第6期》
貿易融資興起與問題
在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之前,中國全體金融機構從事貿易融資餘額相當低,約僅占五大國有商業銀行國際貿易結算金額的2%。由於2008年金融危機和2012年歐債危機對全球經濟造成重大衝擊,全球經濟成長因而趨緩,進而影響全球貿易成長,中國貿易成長率也從之前兩位數大幅下滑至個位數。自2008年以來,為了促進貿易發展,中國貿易融資業務開始朝專業化發展,產品創新的速度也日益加快。金融危機後,美國維持低利率,同時人民幣穩定升值趨勢明顯,貿易融資存在套利、套匯的空間。但隨著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明顯增強、美元匯率走強、大宗商品價格下跌,以及境內外利差收窄,貿易融資存在較大的套利、套匯風險。
貿易融資使得銀行獲得可觀的匯兌收益、手續費收入及其他財務管理收入,在不增加銀行風險資本成本的前提下,大幅度增加中間業務收入。倉單融資及信用狀融資成為中國重要的貿易融資方式。鐵礦、銅和黃金則是最常被使用的融資抵押品,其他還包括大豆、棕櫚油、橡膠、鎳、鋅和鋁等。但2013年長三角地區爆發鋼貿行業的信貸違約風險,2014年6月則爆發青島港大宗商品融資騙貸案,銀行遂加強貿易融資管理,短期貿易融資隨之減少,加上監管部門陸續出爐相關因應政策,中國貿易融資環境已逐步改善。
虛假與騙貸層出不窮
貿易融資提供進出口商有效運用資金的工具,對促進國際貿易發展貢獻卓著。但近年來不肖貿易商從事虛假貿易融資,期以虛開發票,實則將資金轉入中國。其原因是由於境內外利差較大,誘使投資者假藉貿易融資從中國境外借入低成本資金,然後投入中國高收益率產品,加上部分銀行未盡責加以審核,助長利用虛假貿易融資投機套利的歪風。2013年12月中國外匯管理局發布「關於完善銀行貿易融資業務外匯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要求銀行加強對貿易融資、特別是遠期貿易融資的真實性、合規性審查,及時報告可疑交易,加強企業分類管理,營造公平有序的市場環境,以及加強對銀行、企業違規行為的處罰力度,以遏止無真實交易背景的虛假貿易融資行為,防範外匯資金異常跨境流動。
除了虛假貿易融資外,中國的商品貿易融資騙貸案件頻傳,信用風險不斷暴露,推升銀行不良貸款風險,導致銀行惜貸,企業融資環境進一步惡化。近年來為解決資金趨緊問題,以銅、鐵礦等大宗商品庫存為抵押品進行融資,成為中國國內許多企業獲得低成本融資的主要管道。由於大宗商品貿易本身專業性強、資金密集、收益可觀,較受銀行融資青睞,但不肖業者與倉儲公司相互勾結,甚至串通銀行放貸人員,針對同一批貨物,開具多張倉單,然後向不同銀行質押,騙取多筆貸款。
虛假騙貸貿易融資發生的根本原因就是倉單管理不善,欠缺可以勾稽的查核系統,讓不肖業者有機可趁,如何防範貿易融資騙貸刻不容緩。2014年中國銀監會為致力防範虛假貿易融資,在改進倉單質押業務方面,提高倉儲及擔保監管的准入門檻、制定擬開展融資業務倉庫的標準、銀行應梳理內部流程控制,以及銀行落實倉單登記以利徵信,咸信對利用倉單進行融資騙貸可收到遏止效果。
貿易融資風險、保理業務、虛假貿易、內保外貸、資產證券化、信用狀融資、供應鏈融資、大宗商品抵押、跨境融資監管、金融科技應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