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亞洲政經瞭望】中國糧食安全戰略之探討

 

台經月刊

 

【亞洲政經瞭望】中國糧食安全戰略之探討

莊朝榮  (2015/03/20)    《台經月刊第38卷第3期》

中國糧食安全之現況

相較於日本和韓國著重於擴大國產農產品之消費,中國由於擔心糧食安全出現問題,反而更加重視農產品的增產。中國對農產品消費的需求成長,仍然高於國內供給的增加。儘管中國於2004~2014年連續11年糧食總產量增加,但對糧食及其他農產品的進口依賴亦持續增加。近幾年中國糧食進口大幅增加且進口品種相對集中,不僅大豆需要大量進口,小麥、玉米和稻米三大穀物均為淨進口;此外,進口來源地亦相對集中,大豆及玉米主要從美國進口,巴西次之。

2014年10月在北京召開的「2014~2015年糧食安全評估高層研討會」中,發布「中國糧食安全發展報告(2013~2014)」,這是中國第一部糧食安全評估發展報告。北京工商大學教授、中國食品(農產品)電子商務研究院院長洪濤指出,按照糧食安全預警保障體系的思維,自給率不是衡量糧食安全與否的唯一指標,糧食不足或過剩都會構成糧食安全問題,尤其是中國正進行經濟結構轉換,更需要參考國際糧農組織有關糧食安全的指標,構建一個符合中國國情的糧食安全指標體系。

根據糧食安全保障體系指標,該報告將糧食安全分為:糧食安全、糧食比較安全、糧食不安全、糧食危機四級。中國現階段糧食安全總體級別為比較安全,其中糧食生產總體、流通、消費,以及糧食安全宏觀調控均為比較安全,但大豆生產存在潛在風險,且物流損失較大。

 

糧食安全不能不依賴進口

自2008年以來,中國已從糧食淨出口大國轉變為糧食淨進口大國。近年來中國進口糧食量激增,2014年1~10月共計進口糧食7,250萬噸,幾乎相當於2013年全年的進口量。國際市場價格遠低於國內市場價格,是中國穀物進口大幅成長的主要原因。美國則是中國糧食的主要進口國,近年來中國穀物進口量大增,主要來自美國,2013年淨進口量創下六年新高,而2013年中國進口小麥中有70%來自美國。2013年中國進口大豆已占國內供給總量80%以上,進口量連續三年創新高。大豆進口主要來自美國、巴西和阿根廷,占中國大豆總進口的95%以上,其中,以美國占40%以上位居首位。中國玉米進口幾乎全部來自美國,2014年又批准進口阿根廷和烏克蘭玉米。美國農業部預測,隨著中國所得水準提升,對肉類消費需求將逐年成長,對大豆和玉米的進口量將持續增加。在未來十年中,中國玉米進口量將占全球貿易量的40%,在2020年將超過日本成為全球最大進口國,進口量將超過全球貿易量的70%。

由於中國糧食進口品種及進口來源地相對集中,對國際市場供需和價格的影響較為顯著,而國際糧食價格波動也對中國糧食進口造成重大影響。特別是進口品種日益集中,使中國選擇進口來源地的餘地愈來愈小,對農產品主產國的依賴日益加強。除了大豆進口量為生產量的四倍以上外,目前稻米、小麥、玉米這三大穀物的進口量僅占國內產量的2.4%,今後只需適當進口部分國內短缺的品種,以滿足多樣化的消費需求。因為目前全球每年的糧食貿易量在5,000~6,000億斤,貿易量僅低於中國糧食需求的一半,其中稻米的貿易量約700億斤,僅相當於中國稻米消費量的1/4。中國糧食消費需求龐大,不能過度依賴全球貿易的供給。中國的糧食安全戰略是保證基本自給自足,糧食進口不會大幅增加。另外,為照顧大多數小農戶,穩定農民就業和增加農民所得,也只能適度進口糧食。

雖然未來中國糧食需求仍高於供給,但卻不能過度依賴進口。在全球化發展趨勢下,糧食市場與金融市場產生連動關係,除了糧食供需變動外,國際資金流動亦影響國際糧食價格的波動。一旦主要糧食生產國發生豐收或歉收,在投機炒作的推波助瀾下,將使國際糧食價格波動加劇。國際糧食價格波動除了影響進口成本外,最重要的是國際糧食減產可能導致進口數量不足,對糧食安全造成威脅。相反地,國際糧食豐收可能導致進口價格滑落,對國內糧食價格形成降價壓力,影響農民所得。氣候變遷使得全球農業生產環境惡化,將進一步威脅到全球的糧食安全。國際能源價格上漲,透過化肥、農藥等價格上漲,將提高糧食生產成本。這些因素都不利於國際糧食生產,因此糧食進口多元化、糧食儲備,以及保證價格收購等機制的建立相當重要。

**關鍵字:**糧食安全戰略進口依賴大豆自給率農業現代化農民收入保障戰略儲備體系農產品市場機制全球農業布局耕地紅線中國農政改革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