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透視台灣資通訊技術國家競爭力
王睦鈞 (2009/07/05) 《台經月刊第32卷第7期》
ICT產業在全球產業價值鏈的定位
所謂「國家競爭力」,按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的定義,係指「一個國家在其經濟與社會結構中,透過管理其稟賦資產和創造附加價值的程序,吸引外資與積極對外擴張,發展全球型和在地型經濟,創造附加價值,進而累積國家財富的能力」。簡言之,國家競爭力是一國將其稟賦轉換為價值,增加國家財富的能力。依此邏輯,「資通訊技術(ICT)國家競爭力」,便是利用ICT稟賦創造產值,增加國民所得的能力。
理解何謂ICT技術國家競爭力之後,就必須進一步認識現在台灣ICT產業在全球產業價值鏈的定位。台灣科技產業經過20多年的發展,產業上、中、下游體系完整,在全世界分工體系中有非常明確的角色,尤其是資訊電子產業更成為全球重要的供應基地(龔明鑫,林秀英,2003)。然而,近年來因全球企業生產基地移往海外成本較低的國家生產,造成商品價格急速下滑,以代工製造為主的廠商毛利銳減。因此,為改善經營空間,台灣ICT產業發展模式也由純「代工製造」模式,衍生為「代工製造與產品設計」模式,台灣現階段的競爭能耐也由「產品製造」轉型為「研發創新、智權布局、創造價值」的層次(台經院,2008)。
在強調無形資本的知識經濟年代,知識產權已成為主要競爭武器。尤其,專利指標向來被視為最接近科技發明與創新產出的代理變數。關鍵原因在於專利具有新穎性(novelty)、非顯著性(non-obviousness)與產業實用性(usefulness)三項特性,再加上專利首頁(front page)提供相當豐富的資訊,包括專利分類、專利發明人、專利所有者,以及專利引用文獻等。此外,根據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 WIPO)之報告,專利文獻包含全世界每年90~95%的研發成果,有效運用專利資訊可縮短研發時間60%,節省研究經費高達40%,因此專利資訊對於國家經濟、產業發展及技術研發的確扮演相當關鍵的角色。
專利不僅是ICT產業在技術與商品市場上重要的競爭工具,更常被列入評比國家競爭力的重要項目,成為影響國家競爭力排名的重要指標。著名研究單位,如OECD的知識經濟衡量指標(1996),便將專利視為智慧財產的指標;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也選用「專利獲准數」指標作為衡量「國家創新能力」的重要指標之一,並提高其權數;2009 IMD全球競爭力報告,也將專利申請數、具效力的專利件數與專利生產力,視為科學基礎建設的重要指標。顯示專利是適合用來衡量各國知識競爭潛力,以及技術與創新績效的重要變數。
本文將針對專利指標的發展與專利組合方法論做一介紹,並利用美國專利商標局(USPTO)的專利資料,進行台灣與主要國家之ICT專利競爭力分析,以瞭解台灣技術研發與創新活動動態、在全球的競爭地位,以及具競爭優勢與劣勢的技術領域,作為政府科技政策規劃方向與績效檢討之參考資料。
專利指標發展與專利組合方法介紹
茲分別介紹本文採用的各項專利指標與專利組合(patent portfolio)方法論。
(一)專利指標的定義
文獻上常用的專利指標非常豐富,在此僅介紹本文所採用的專利指標定義。
1.專利核准件數(Patent Number, PN):衡量每一年專利流量,作為技術或知識流量之代理變數。
2.顯示性比較優勢(Revealed Technological Advantage,RTA):RTA的概念,源自國際貿易競爭優勢比較的RCA指標。一般而言,RTA大於1以上,表示某國某一技術領域相對其他技術領域具技術專業化程度,容易在美國獲得專利。
ICT專利、技術強度、專利競爭力、研發投資、知識經濟、顯示性比較優勢、電子機械、半導體創新、智權布局、專利品質指標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