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服務創新政策的特性分析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服務創新政策的特性分析

林欣吾  (2006/11/13)    《台經月刊第29卷第11期》

前言

隨著經濟的持續發展,服務業占主要國家國內生產毛(GDP)及就業人口比重,都已經超過三分之二。台灣也不例外,台灣服務業的附加價值占整體國內生產毛額已經接近七成,服務業就業人口比重也接近六成。然而,雖然服務業已成為台灣產業的發展主力,但是近幾年台灣服務業卻呈現低度成長。20002004年間的成長率為例,服務業平均年成長率僅3.6%,低於製造4.4%;另外,20002004年間台灣服務業勞動生產力年成長率平均值2.59%,亦低於製造業勞動生產力之成長率平均值4.53%。從以上這些數據,可以發現到對於未來台灣整體經濟發展,服務業及其生產力的持續成長,將會是相當重要的因素。

在眾多可使服務業持續成長的作法中,「服務創(service innovation)」必然是一項重要的途徑,因此對政府而言,如何透過政策激發業者進行服務創新的作為,將會是服務業發展政策相當重要的一環。

隨著服務業對於主要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性日增,對於激發服務創新的政策,的確也成為各國政策研究的重點。然而,由於服務業內涵的多樣性,以及不易衡量的性質,使得服務創新政策研究不易進行。從近幾年的文獻來看,對於服務創新政策的研究,大致有兩種類型,一是藉由觀察服務業所進行的創新行為,推演服務創新政策的切入點,包括從個案(Tether and Metcalfe, 2002)與調查結果(主要是各國的創新調查CIS, community innovation survey〉,OECD, 2005)進行政策分析,另外則是針對各國所實施服務創新政策的比較分析,嘗試尋求較為適當的政策典範(Den Hertog and Jeroen Segers, 2003)。這些研究,確實也已經對於服務創新的政策提出一些相當實用的政策想法。

不過,也由於服務相對於一般實體產品,的確有相當多特殊之處,例如服務是無形(intangible)、經常必須與其他個體如企業或顧客一起生(co-produced between firm and customer)、無法保(perishable)及為顧客體驗(experienced)或異質多元(heterogeneous) (Vermeulen, 2001)。對於激發服務創新的政策,如果能夠彙整服務管理、服務創新及其經濟分析成果,綜整出服務及服務創新行為的特點,並結合創新管理、創新政策基本原則進行檢視分析,除了可以澄清服務創新政策的一般原則外,應當對於激發服務創新的政策,可以帶來更為豐富的政策意涵。

準此,本文的目的,即在於嘗試藉由新近相關創新及服務創新文獻的回顧,綜整創新管理及創新經濟學中的重要基本原則,以檢視服務及服務創新行為的一些特性,期能找出以政策激發服務創新行為的一些政策原則。

服務創新創新管理服務業政策介入市場失靈系統失靈創新策略顧客互動技術創新經濟增長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