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陳博志論壇】全球化謬誤2017

 

台經月刊

 

【陳博志論壇】全球化謬誤2017

陳博志(台灣大學經濟系名譽教授.台灣經濟研究院顧問)  (2017/03/20)    《台經月刊第40卷第3期》

全球化和國際經貿往來的自由化是過去幾十年的大趨勢,但近年來其不良副作用逐漸受到抗議與重視。川(Donald Trump)當選美國總統和英國要脫離歐盟,使全球化和自由化的問題更被大量討論。然而,由最近一些知名人士的言論來看,各界對全球化和經貿往來自由化的事實認知,以及所提出的對策,仍然相當不足或令人失望。

全球化和經貿自由化逐漸進行時,其對所得分配的影響以及各國應給受害者的補償常被忽視(陳博志2014)。有些人甚至以全球化和貿易自由化使很多開發中國家人民之所得可以提高並脫離貧窮,而否認所得分配之惡化。但全球化對所得分配不良影響主要是各國國內所得分配之惡化(陳博志2008),實際上即使從全球整體而言所得分配改善,只要各國內部的所得分配惡化,人們就會因為和鄰近的人之比較而陷入不滿或痛苦,這分配之惡化也須由各國政府自己補救,而造成政府的困難(陳博志2016),但國際組織和外國都不會幫助。索羅(George Soros)20171月下旬也明白指出,全球化的支持者宣揚全球化讓全球財富增加且縮小窮國和富國的差距,卻忽視它加劇窮國和富國內部的不平等。

201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迪(Angus Deaton)似乎仍未瞭解這問題的嚴重性,最近他曾說全球化「在富有國家,各所得族群全面受益,因為……各種產品都變得更便宜」。這說法完全忽視有些人因全球化而失業,以致物價再怎麼下跌也仍受害的事實。同時他也未注意到國際貿易經典學理的斯托爾博薩謬爾(Stolper-Samuelson)定理早就指出,貿易雖使資本相對較豐富國家勞力密集產品相對價格下降,但工資會下降更多,而使勞工的實質所得怎麼算都下降。換言之,即使不管對失業者的傷害,長期而言仍有工作和所得的勞工之實質所得也會下降,迪頓這種「各所得族群全面受益」的說法並不科學。

他在同一篇文章中還說:「全球化的確助長所得不均,但帶來的結果利大於弊」,也是很隨便的說法。若不對人與人之間的相對價值做客觀的價值判斷,失業和所得萎縮者所受之傷害或「弊」,很難有客觀公正的方法來和其他人得到「利」來比較和相加,以得知利是否大於弊。面對貿易自由化和全球化這種重大影響之政策,若用總所得或國內生產毛(GDP)的變化來衡量利弊,乃是假設每一元所得給不同人時之價值都相同,是一種很強烈的價值判斷,在事實上受害者並未得到充分補償的情況下,對弱勢受害者是很不公平的算法。這種只重視總所得或總生產的心態,也是全球化現在會受到廣泛批評的原因。謹慎的經濟學理會用每個人受補償後的福利都不會惡化的準則來判斷重大政策是否有利,而不是依主觀或總所得等指標就說利大於弊。

迪頓當然知道全球化造成的分配不均問題,但他說:「不是每個人都能受益,這正是進步發生時的現象,我們雖樂見人人同享利益,不過這種情況極為罕見,但指責這樣的不平等,形同指責進步本身」。所幸大部分經濟學家並不是像他這樣想,否則經濟學家就真令人失望。進步和改變通常都有其副作用,人們指出副作用並不是反對進步或改變,而是主張要同時設法降低其副作用,充分瞭解經濟學的人都知道要給受害者補償才是真正完整的好政策。過去幾十年的全球化之所以受到指責,是因為相關政府和機構未努力去降低副作用及補償受害者。迪頓把這種對全球化的指責說成是指責進步,對事實的瞭解或邏輯思考上是有問題的。

全球化貿易自由化所得分配惡化租稅競爭經濟不平等人工智慧衝擊貿易戰爭產業外移政策補償經濟結構調整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