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2017台灣產業發展新方向
彭思遠 (2017/01/20) 《台經月刊第40卷第1期》
一國經濟發展的目標,可以包括經濟成長、充分就業、物價穩定、經濟自由等,且與該國產業發展息息相關。產業成長速度加總平均就是經濟成長率,企業聘僱員工的情況決定了失業率高低,其所生產商品的售價經加權平均後就是物價指數,經濟自由化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提高產業競爭力。簡言之,產業發展是這幾個重要目標的交集,因此產業政策成為當前各國政府最重要的、最核心的經濟政策,綜觀國內外各大選舉,產業政策無不是舉足輕重的關鍵。
然而影響產業發展的因素相當多,投資環境、經濟情勢、科技發展及產業政策方向等都是關鍵。本文簡要分析各因素之影響與發展,並提出對台灣整體產業發展之方向性建議,期為台灣經濟發展注入新思維、新發展。
總體經濟情勢回顧與展望
(一)美、中、歐、日表現不一
2016年全球經濟情勢不佳,2015年年底以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連續五次下修全球經成長率的預測,估計2016年全球經濟成長率將會比2015年少0.1個百分點至3.1%,並對經濟持續停滯提出警告。
表現較好的美國,經濟雖然已經回到成長正軌,聯準會(Fed)並於2015年年底啟動升息循環,但經濟復甦的力道始終未如預期強勁,也讓一直高喊要升息的Fed遲遲不敢動作。而中國大陸正處於結構改革時期,成長力道明顯低於過往,自保有餘,但推動全球經濟復甦力有未逮。歐盟及日本情況也不好,這兩大經濟體仍在加大寬鬆貨幣政策以提振成長。同時歐盟內部政治風險提升,英國脫歐之後,民粹主義(populism)正在抬頭。日本通貨緊縮疑慮再起,迫使日本央行提出全球首創的「質化和量化寬鬆貨幣政策」(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Monetary Easing, QQE)。
影響所及,全球貿易市場交易走緩,台灣出口連續17黑,使得2016年年初以來,主計總處等國內主要經濟預測機構紛紛下修經濟預測,加上蔡英文總統甫就任,新政策的推動與落實尚未成形發酵,也為經濟成長增添不確定性。所幸我國出口成長在2016年年末轉好,結束連17黑,且11月出口年增12.1%,創下四年以來最大增幅。而工業生產指標也由負轉正,2016年1~10月累計工業生產較上年同期增加0.21%,2016年經濟成長率應能成功保一。
(二)反全球化議題升溫
展望2017年,全球經濟情勢仍未明朗,仍存有許多的不確定性。首先,川普從美國總統大選勝出,並表態退出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重建製造業、提高關稅等保護主義思維,美國政策走向將是左右全球經濟的關鍵。
其次,繼英國脫歐之後,義大利修憲公投執政黨慘敗,主張退出歐盟的在野黨恐將趁勢而起,加上2017年法、德兩國都將舉行總統(理)大選,政治風險不容小覷。
此外,IMF估計2016年全球貿易成長率僅剩2.3%,是過去15年來首次低於全球經濟成長率,加上各國反全球化的情緒逐漸升溫,我國經濟高度依賴出口成長,實宜審慎因應未來的經濟情勢發展。
產業政策、經濟成長、新南向政策、全球貿易趨勢、創新經濟、製造業服務化、台灣出口挑戰、供應鏈轉型、數位轉型、法規調適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