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從荷蘭經驗談農業前瞻之效益評估
李翎竹、李珊珊、康美凰 (2009/12/05) 《台經月刊第32卷第12期》
科技前瞻扮演輔助政府制訂決策的重要角色
21世紀眾多新興科技興起,各國為因應全球性的競爭,對於未來科學與技術的預測需求逐漸增加。然而科技發展的不確定性頗高,使得現有的預測工具與預測結果無法取得一致共識,導致預測結果之信任度不佳。也由於科技發展的不確定性,傳統上政府習慣以風險極小化的方式,選擇施政策略的研究項目,過度強調「共識」,以致政府長期發展策略缺乏策略性思維與泛政治化(Martin & Irvine, 1989)。
為支援政府在不確定環境下的科技發展決策與資源分配,自八○年代起,科技前瞻逐漸扮演輔助政府制訂科技決策的重要角色。前瞻活動不僅能彌補上述政府在決策過程中所可能發生的錯誤,亦能倡導重要領域的發展狀況,以作為政府排列領域優先性的參考,避免成為資源搶奪的工具,並形成重要利益關係人的共識,平衡需求與技術導向的看法,以達到和諧溝通的目的。近年來,前瞻研究在各國猶如雨後春筍興起,世界上有愈來愈多的組織,包括政府、民間企業、非營利機構及特殊利益團體紛紛投入前瞻研究,以獲得更有效的資訊與機制來引導其施政與營運方向(Millennium Project, 1998)。
前瞻活動開拓未來長期機會,為社會、經濟與科技創新帶來潛在利益。回顧前瞻相關文獻,如Martin(1995)與Georghiou(1996)等學者,都一致認為前瞻是一個具全面參與、未來導向、中長期願景建立的系統化過程,不僅可作為目前決策依據,亦是評估科技發展對產業競爭、社會福利與生活品質所帶來巨大影響之系統性方法。由於科技前瞻是透過有系統的互動過程,以協助重要利益關係人對未來科學、技術與環境的探索。近年來的前瞻活動更強調創新體系中與重要利益關係人的互動,以增強創新體系中各成員間的共識與連結。
由於前瞻運作過程中需要耗費大量人力、資財與經費等資源,各國政府也紛紛進行前瞻計畫的評估,其主要目的為了解前瞻研究的影響,使得決策設計得以施行,且能結合利益關係人的利益與建立學習基礎,進而評估前瞻活動造成的潛在或實際結果與影響(Marklund, 2007)。事實上前瞻評估的效益不僅是前瞻活動執行後的效益評估,也是下次前瞻規劃與執行的參考依據。若把前瞻活動的進行分成規劃階段、執行階段與評估階段(附圖),在進行前瞻活動的評估時,從不同利益相關人的觀點,可從課責性(Accountability)、正當性(Justification)及學習能力(Learning)等三方面考量(Georghiou & Keenan, 2006)。
附圖 前瞻評估構面
課責性是指前瞻活動是否適當使用政府經費。政府在執行前瞻活動時往往投入大量經費與資源,甚至促使一些利益相關者的參與,因而執行前瞻評估時,需注意這些資源經費使用的適當性與預期效益,如此將有助於取得前瞻研究贊助者的支持與延續。
正當性則是指前瞻活動持續執行的合理性。多數利益關係者參與前瞻活動的評估時,需對評估目的與過程有共同認知,因而過程中需不斷溝通,達成共同信念,以使得前瞻評估具有延續性,同時也使前瞻活動的參與者,更瞭解前瞻活動進行的目的與增加形成共識的可能,增強其參與前瞻活動的意願。前瞻效益評估的結果,則有助於社會大眾瞭解前瞻活動對社會的影響與預期效益,如此將有助前瞻文化的持續推動。
荷蘭農業前瞻、效益評估、策略規劃、創新體系、利益關係人、永續農業、政策支持、社會互動、行動計畫、前瞻治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