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動態SNG】國營事業轉型的新零售思維
彭思遠 (2020/06/09) 《台經月刊第43卷第6期》
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打亂了2020年全球經濟的成長,由於COVID-19病毒容易人傳人,且潛伏期長達14天,被感染者初期不一定會出現明顯的症狀,短短三個月的時間已蔓延全球,各國無一倖免。為了防堵疫情無限制擴散,各國政府陸續宣布進入緊急時期,禁足令、封城甚至關閉國境暫時鎖國,製造、商業活動被迫停止,造成經濟巨大損失。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於2020年4月所公布的經濟預測,2020年全球經濟將會衰退3%,遠低於2008年金融風暴時期的-0.9%,其中美國、日本、歐洲及中國經濟成長率都將較2019年大幅度衰退,遠超出金融海嘯帶來的衝擊。
雖然台灣有效的控制疫情擴散,但傳統服務業、餐飲業、零售業業績仍然受到相當嚴峻的挑戰,情況不容樂觀。對比之下,不受距離、實體通路限制的網路經濟,業績大放異彩,網路、行動裝置的購物/消費明顯成長,相關的電商平台營業額都開出好成績,電子商務(E-Commerce)、網路購物等數位通路持續加溫,此外因為在家工作需求大增,「遠端經濟」也成為2020年熱門產業,包括外送服務、遠端控制、宅經濟、資料數據應用等都成為目前最熱門的風口。
值得思考數位化的消費行為增加是因為疫情所造成的短暫現象,還是已經成形的大趨勢呢?傳統實體通路的消費會不會隨著疫情逐漸和緩而回溫呢?儘管各界對此看法不一,但普遍認為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消費者將會愈來愈習慣及認同數位化的消費。事實上過去幾年的數據也支持這個論點。根據經濟部公布的「電子購物業營業額」統計資料,非實體店面營業額成長趨勢相當明顯,2017年年增8.2%,2018年12.4%,2019年9.7%,2020年第一季更因COVID-19疫情的影響,更較2019年同期成長16.5%,這並非台灣特有的現象,幾乎全球各國的無店面零售業營業額都正在快速成長。
簡言之,「數位經濟」的破壞性創新浪潮正在席捲全球,衝擊的不僅限於生產、製造領域,零售消費也將進入全新的時代,COVID-19疫情雖然重創經濟發展,但卻也加速了「數位零售革命」的進程,台灣高科技製造基礎厚實,勢必能在全球供應鏈中取得一席之地,但零售、服務業是否能跟上轉型升級,搭上「新零售」的大浪潮,需要進一步探究。
「新零售」是什麼?
「新零售」是過去幾年最熱門的討論話題,除了早期電子商務的B2B (Business to Business)與B2C (Business to Customer),近年更發展出C2C (Customer to Customer)、C2B (Customer to Business)、B2B2C (Business to Business to Consumer)、O2O (Online to Offline)等創新的商業模式,讓新零售更加難以明確界定,借鏡全球網購龍頭亞馬遜(Amazon)與阿里巴巴(Alibaba)躍居成為全球數位零售巨擘的歷程,是深入理解「新零售」全貌、思維及未來發展藍圖的好辦法。
亞馬遜是目前全球市值最大的電子商務公司,市值一度超越蘋果(Apple)、微軟(Microsoft)、Alphabet(Google母公司)等高科技公司,與台灣網購產業的發展雷同,2020年COVID-19疫情重創美國大大小小的實體通路,亞馬遜不費吹灰之力就吸收了這些消費,原本亞馬遜在美國的網購市場市占率就超過50%,在疫情的推波助瀾下,亞馬遜的零售版圖又再擴展,加上雲端服務需求、串流媒體服務、網路廣告等項目的營利成長,都讓亞馬遜成為2020年美國最熱門的企業,在股市陷入崩跌之際,股價反而逆勢大漲。
新零售、數位轉型、物聯網、數據分析、亞馬遜、阿里巴巴、國營事業、台灣菸酒、O2O模式、數位經濟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