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前進中國是全球化的必然趨勢——專訪工業總會侯貞雄理事長
採訪 ‧ 整理/周嫦娥 ‧ 李繼宇 (2006/02/06) 《台經月刊第29卷第2期》
‧從整個產業的角度來觀察,兩岸三通現況對台灣產業界是否造成影響或困擾?若不進一步開放對台灣產業會造成什麼影響?
由政府現行政策來看,台灣對三通議題的大方向主要是總統元旦文告所說的「積極管理、有效開放」。但在深入探討三通問題前,必須先瞭解一個最重要的議題:全球化。
‧美國產業並未空洞化
即將下台美國聯準會主席葛林斯潘最近表示,這幾年美國經濟存有一特殊現象,亦即原本預期會受通貨膨脹產生的經濟下滑情形並未發生。雖然近年來美國就業率相對下降,而通貨膨脹可能導致的嚴重問題並未出現,其主要原因就是全球化。全球化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一個打破傳統經濟理念的作法。美國當前的經濟穩定有相當程度是仰賴外債,即國際資金的募集。美國一方面向世界各國購買貨物,另一方面又將政府公債銷售給各國取得資金,等於是各國賣東西給美國後,再將所得的資金借給美國,幫美國人維持購買力。
從美國對外舉債與大量對外採購的經驗來看,全球化似乎沒有導致美國產業空洞化。全球化以後,一般已經不再強調境內與境外分野的意識,在世人逐漸將境內、境外觀念打消掉的趨勢下,全球化的概念勢將通行於世界各地。
從全球化的趨勢再回來看台商去大陸投資問題,我認為除非台灣自我與世界隔離,才會有邊陲化和類似的現象發生。因此,不管一般民眾是赴大陸或其他各國投資,台灣都要因應全球化潮流,並澈底落實國際化的相關措施。一旦視野拉升到全球化的架構下,就會發現不僅是必需克服大陸的相關問題,包括各國租稅、外籍人士居留問題等,都要有一套完整的解決方案。
‧前進中國是全球化的布局之一
既然全球化已經是免不了的趨勢,那麼「前進大陸」也將會是全球化布局中必然的方向之一。目前台灣產業界在大陸已經有不少投資,以工業總會九萬多家廠商會員為例,已經有一半以上在大陸有程度不等的投資,其貿易量也約有40%和大陸有關。可見目前兩岸間產業關係已經相當密切。
基本上,大陸方面非常歡迎台商的投資,由於大陸早期都是國營企業、鄉村企業和外資,獨缺中小企業。台商前往剛好填補了大陸產業環境中原本缺乏的一環,在這部分做了很大的貢獻,相對而言在此一領域台商也比較有成功機會。近年來大陸當地民營企業逐漸成長發展,也同樣必須因應國際化的趨勢,在國際化的過程中大陸產業需有學習的對象,台灣和香港企業於是扮演輔導當地企業國際化的角色,因此大陸未來經濟中仍必須仰賴台商和港商之處。也由於大陸過去是共產主義的計畫經濟體系,並無產品銷售的問題,過去幾年大陸也都以發展生產能量為主要經濟策略,但在行銷或型塑消費環境等服務業相關領域上還很弱。目前大陸的客觀條件也在改變,台商未來的角色與機會也在轉變,這是必須要注意的因素。台灣很多人關切的重點還留在兩岸要不要通,但未來更重要的議題是國際化問題。
全球化趨勢、兩岸三通、台商投資、中小企業、國際化策略、產業結構、務實開放、政策彈性、語言優勢、異中求同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