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能資源整合的模範生——臨海工業區之案例探討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能資源整合的模範生——臨海工業區之案例探討

林子晴  (2017/06/20)    《台灣經濟研究月刊 (第40卷第6期)》

工業部門向來為能資源消費量占比最大部門別,亦為溫室氣體排放主要來源之一。因此,如何將循環經濟應用於工業部門,更顯重要。透過工業生態系(Industrial Ecosystem)概念,進行工業區能資源整合,形成生態工業區,已逐步於全球開展。我國亦將建立「生態工業區」體系、建構資源循環與高生態效益之產業環境,列為「永續發展政策綱領」產業發展策略之一。1993年起高雄臨海工業區即開始推動能資源整合,樹立了我國工業區能資源整合的成功典範。

 

工業部門之能資源整合

(一)工業發展的代價:能資源耗用與溫室氣體排放

18世紀工業革命興起,工廠機器大量生產製造的工業製品,取代了傳統的手工製作,為人類社會帶來更富足的物質生活;然而,同時也造就了大量能資源耗用與廢棄物的產生。

參閱荷蘭環境評估(Netherlands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Agency)全球環境歷史資料庫與英國石油公20162011年世界能源統計回(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19~20世紀間,全球能源消費量呈現急遽增加(1);同時,來自化石燃料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也不斷飆升(2)。

 

1  全球能源消費量變化

 

2 全球化石燃料二氧化碳排放量變化

 

工業化革命後,人們日益恣意取用環境資源的結果,已使溫室氣體排放量急遽增長、地球快速溫暖化,並產生極端氣候,造成乾旱、暴雨、或熱浪等種種災害,成為不容忽視的全球議題!20151212195個國家與歐盟於巴黎聯合國氣候峰會簽署「巴黎氣候協定」,希望能控制全球平均溫升,相較工業革命前低於2,並期更進一步,追求低於1.5。然而,如何達成目標,成為各國的重要挑戰。位居能源消費量占比最高的工業部門,勢須研議相關策略,以期永續發展。

(二)工業區能資源整合:工業生態系統與生態工業園(Eco- Industrial Park, EIP)

1989Robert A. FroschNicholas E. Gallopoulos,於《美國科學(Scientific American)雜誌,首度提出工業生態系統概念:來自一個產業製程的廢棄物,可以作為另一個產業製程的原料,因此減少產業對環境的影響衝擊。有如自然界的生態系統般,某一種生物所產生的有機性產物或廢棄物,可成為另一種生物所需之物資或食物。此亦為工業生態(Industrial Ecology)概念。

工業區能資源整合,即源自工業生態學概念,連結個別廠商形成產業體系,透過再利用與回收,尋求物質與能源使用之最大效益,形成生態工業園區。美國白宮永續發展委員(President's Council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CSD)1996年針對生態工業園區,歸納出兩個最具代表性定義:

1.一個彼此相互合作且與地方社區有效率地分享資源(資訊、物質、水、能源、基盤設施和自然棲地)的企業體所形成的社區。可獲致經濟上的利益、環境品質並促進關於人類商業及地方社區資源的公平。

能資源整合高雄臨海工業區工業生態系統中鋼區域能源鏈結資源循環生態工業園區節能減碳產業共生工業永續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