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施建生專欄】薩繆森與凱恩斯革命

 

台經月刊

 

【施建生專欄】薩繆森與凱恩斯革命

施建生  (2011/12/12)    《台經月刊第34卷第12期》

一、凱恩斯革命的發生

我們都知道人的欲望無窮而社會資源則有限。經濟學家就是想要提出人是如何抉擇各種欲望之滿足的先後次序,以及在有限的資源中求取更多欲望滿足的原理原則。自古以來就有許多哲人學者從事這方面的研究,到了最近250年就被視為是經濟學之研究的現代時期。因為在此期間出現了許多新的問題、新的目標以及處理這些問題與目標的新方法須待研討,這些新的問題是隨著封建制度的沒落與重商主義(mercantilism)的興起而產生。重商主義是產業革命與巿場經濟的出現以前的制度,在重商主義之下,統治者以增加國庫中之金銀存量的方法,來增加他們所控制的民族國家的財富。統治者相信增加國內貨品的輸出與限制國外貨品的輸入,可以增加國庫的金銀存量,於是就推行進口關稅,管制國內生產,使其產品能利於輸出,並限制國內人民消費等政策。但是,在重商主義政策推行的過程中,同時亦引起知識分子的質疑,這種辦法是否真能增加國家的財富,如果不能,又有何法?這促使他們還要進一步地探究財富與價值的真正涵義。

在這一時期,知識分子想要努力達成的目標也已從對統治者之福祉與財富的關懷轉變為求個人之權利與福祉的改進,1776年的美國革命與1789年的法國革命就是這種轉變的證明。這是歷史上第一次顯示國家的主權屬於全民的觀念,這些社會變化則隨著宗教改革之後承認個人有累積財富的權利。

對於個人權利與財富之重視,促使知識分子集中力量從事如何使這些目標得以達成的研究,這就使他們要提出新的方法。這些新的方法就是現代經濟學特性的最好表徵。它們是由科學革命所激發的,將重點放在數學與實驗方面,不放在學理的辯論上。這一科學革命的啟動是與15世紀以來一群神奇的天文學家與物理學家,如哥白尼(Nicholaus Copernicus)、克卜勒(Johannes Kepler)、伽利略(Galileo Galilei)與牛頓(Isaac Newton)等人分不開的。

那麼,誰是經濟學之現代時期最早的經濟學家呢?經濟學家曾對此有多次討論,大多數都認為應該是法國的一群重農主義者或稱重農學派(physiocrats)與英國蘇格蘭的亞當.斯密(Adam Smith, 1723~1793)。重農主義者的首領是甘納(Francois Quesnay, 1694~1774),他們之所以稱為重農主義者是因為他們相信社會中之經濟行為是受自然法則(natural law)的操縱。他們受當時一些哲學家,如洛克(John Locke)與笛卡爾(Rene Descartes)等的影響,認為經濟社會是由自然秩序(natural order)所主宰的,對人的經濟行為應該自由放任(laissez faire),政府不可予以管制,所以與重商主義者的主張是針鋒相對的。他們同時亦認為財富的根源不是黃金與白銀,而是農業產品總額中減去消費所剩下的淨額。

亞當.斯密曾與甘納這群重農主義者有所往來,他贊成他們的自由放任的思想,但對於他們的財富來源觀念則有所修正。他於1776年寫了一本稱為「國富論」(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的巨著,其中曾表達財富的來源不是金銀而是生產性的勞動。他進而說明分工合作要比工人之單獨生產有效得多。這些貢獻以及價值的來源與價格有自然價格(natural price)與巿場價格(market price)之分是他被稱現代經濟學之鼻祖的原因。

亞當.斯密為英國經濟學開闢了一條道路,在他之後就有馬爾薩斯(T. R. Malthus)、李嘉圖(David Ricardo)、約翰.司徒.彌爾(John Stuart Mill)等人提出了許多重要貢獻,這就形成經濟學史上的古典學派。其中最著名的是李嘉圖在其「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The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 and Taxation)中所提出的比較利益理論,認為一國對各物之生產的效率比所有其他各國的都大,也不若專事其中效率比他國較大的物品之生產(就是所謂比較利益),而與其他各國交換其所需的其他物品有利。薩繆森認為這是所有社會科學中之同時是真實與重要的命題。(Paul A. Samuelson, Collected Scientific Papers,簡稱CSP,vol III, p.687)

凱恩斯革命總體經濟就業理論薩繆森經濟大蕭條有效需求公共投資古典學派邊際效用新古典學派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