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中國金融業對外開放與未來發展
孫明德 (2006/11/13) 《台經月刊第29卷第11期》
中國銀行業的改革與開放(1980~2000)
中國經濟在「改革開放」之前,是由政府財政主導,透過單一國家銀行負責撥款,屬於封閉式的金融體系。1980年代中國開始進行銀行專業化的調整,為配合經濟「改革開放」,中國政府將國有企業資金供給由財政撥款改為銀行貸款,由人民銀行中分離出工商、農業、中國及建設四家專業銀行,形成初步的金融體系架構。而此一階段對外資銀行的開放,主要是配合沿海經濟特區招商引資及出口貿易的業務,參與此波開放而設置營業據點的外商,如香港的金融業者大都設在外商設廠及貿易往來密集的城市,如廣東深圳及福建廈門等,而歐美日的金融業者,則對中國經濟尚持保守態度,因此投資方式是嘗試性於北京設立代表處,兩類外商的投資規模都不大。
1990年代,中國經濟重點由「開放」轉為「改革」,國有銀行不僅要配合國有企業改革,其本身也由專業性銀行朝向商業銀行發展。1992年鄧小平南巡後,中國政府擴大對銀行業及資本市場的開放,上海首先成為經濟特區外外資銀行可以設立營業機構的城市,同時上海證交所、深圳證交所也先後開始營業。此一時期,由於中國經濟發展快速,利率水準高於國際市場,使得外商直接投資及金融投資都大量增加,對銀行借貸需求增加,使得外資金融機構投資中國的意願提高。
由於1990年初期的經濟過熱,加上後期國有企業改革引發的破產危機,受政策指引供給資金的國有銀行不良資產及壞帳比率逐漸高升,因此中國政府先於1998年發行2,700億元特別國債充實國有商業銀行資本,但資產規模,尤其是不良資產仍持續增加,因此1999年中國政府再將國有商業銀行1.4兆元人民幣,約占不良放款10%之資產,轉撥給四家國有資產管理公司,透過補充資本及分割不良債權雙管齊下,以挽救國有銀行瀕臨破產的困境。
此時受到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中國對外貿易成長趨緩甚至衰退,以貿易業務為主的外商銀行業務縮減,加上中國政府為穩定其經濟發展,人民銀行短期內九度降息,使得中國本地銀行的資金成本降低,復加人民幣貶值預期,使得企業紛紛減少外幣貸款,增加對本地銀行的人民幣融資,使得外資銀行資產也大幅減少,自1997年的379.2億美元降至1999年的317.9億美元,減少幅度達16.17%。
保險及證券業的開放
相較於銀行業,中國保險業於加入WTO之後第三年,即2004年12月始取消地域和業務範圍限制,外資保險公司可以在中國任何一個城市開設分支機構,並可向中國公民和外國公民提供健康險、團體險、養老年金等業務。鑒於市場開放後的商機,近年來外資壽險公司紛紛透過合資的方式進入中國市場,但特別的是外資壽險公司的合資對象多為非保險業者,例如中義人壽股東之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合資,以及中英人壽之中糧集團。由於保險業具有文化色彩的特性,因此在中國保險市場開放初期,外資保險業者對中資業者的衝擊不大。但在目前全球重量級的金融機構多已進駐中國保險市場,以及挾著豐富的管理經驗與穩健的經營態度,加上產品多樣化與創新能力,預估未來外資保險業者在中國市場的競爭力將可逐步持續擴張。
中國金融業、對外開放、銀行業、保險業、證券業、WTO、外資銀行、資本市場、金融改革、金融監管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