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鞏固永續的經貿動能:APEC安全與包容成長
陳威仲 (2013/11/07) 《台經月刊第36卷第11期》
2013年APEC在主辦國印尼的帶領下,成長策略的推動內涵進行轉向,從傳統貿易便捷化路徑,進而更強調安全與社會包容面向。未來三年,在中國、菲律賓及祕魯等發展中經濟體陸續擔任APEC主辦經濟體的態勢下,揭開以經濟合作、能力建構為主要內涵的「南方議題」新頁(周子欽,2013)。另一方面,南方主導的趨勢也反映在近年來落實茂物目標的討論上。由於貿易與投資自由化的進展不如預期,APEC各經濟體更強調推動安全與包容性成長,以守為攻,藉由鞏固經貿動能基礎的作法,縮短已開發與新興會員體間發展落差,為實現2020年的茂物目標,注入新的前進動能。
APEC在推動區域整合及成長策略時,深受會員體組成及國際情勢兩大因素制約。由於APEC的地理涵蓋廣達太平洋兩岸,經濟體的組成除包含美、加、紐、澳、日等已開發經濟體,也擴及中、韓等成長迅速的會員。從國際經貿談判集團的角度觀之,APEC內部差異更為顯著,許多次區域複邊談判,包括RCEP、TPP,以及新興的太平洋聯盟(Pacific Alliance)等陸續興起,但談判成員與內容各異,如何推動規格整合,消弭「義大利麵碗」效應,共同達成亞太自由貿易區(FTAAP)的願景,已成棘手問題。但不可諱言的,亞太各國在形塑全球經貿秩序的舞台上,已深具影響力。
會員間經濟發展差異大、文化多元及APEC之討論不具約束力等特色,一方面深植APEC推動國際合作的實力,會場內外常達成多樣化的協商成果,此點從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利用參加APEC年會之機會,與印尼達成多項合作政策可以得見;另一方面,由於討論主題廣泛,也促使各會員在討論時,積極爭取議題的話語權,藉由制定下世代經貿議題的框架與規格,確保自身利益的實現。再加上2008年以後,受到歐美經濟衰退影響,亞太動能備受矚目,如美國與加拿大即不斷提及重返亞洲,以及俄羅斯強調本身具有歐亞走廊的地位,可見一斑。
厚植經濟動能的APEC成長策略
(一)發展背景與進展
2010年,APEC領袖發表橫濱宣言,支持APEC將從五大構面,包括:平衡性成長(Balanced Growth)、包容性成長(Inclusive Growth)、永續性成長(Sustainable Growth)、創新成長(Innovative Growth),以及安全成長(Secure Growth),持續推動亞太區域經濟成長。相較於其他APEC傳統的區域經濟整合議題,成長策略更強調應從區域、經濟體、地方等不同層面的利害關係者,推動包括能力建構、分享最佳範例等方式,以培植區域經濟動能,創造可長可久的發展與繁榮。
2011年,美國聚焦永續成長,以綠色成長為名列入年度三大優先領域之一,並獲得許多豐碩成果,包括設定APEC各經濟體應在2015年,將環境商品(EGs)關稅降至5%以下的目標。2012年,俄羅斯因應國內的政策重點及挑戰,選擇創新成長及糧食安全作為兩項年度優先領域,推動多項APEC改革,尤其在建立公私部門夥伴關係方面,成立科技創新政策夥伴(PPSTI)以及推動糧食安全政策對話夥伴(PPFS)等。
印尼擔任APEC 2013主辦經濟體,在「重獲動能的亞太區域,全球成長的引擎」主題下,將「達成公平的永續成長」定為年度三大優先領域之一,此行動反映APEC成長策略的兩個轉變:首先,藉由擴充永續性成長的策略,將新興經濟體重視的發展議題,以及能力建構工作,納入APEC的議程。再者,印尼參考東協共同體的進程,將APEC區域整合工作與東協腳步趨向一致,更符合開發中國家的期待。
APEC成長策略、包容性發展、糧食安全、能源減碳、中小企業、婦女經濟、再生能源、永續發展、公私部門合作、貿易自由化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