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東京、香港、新加坡國際金融中心發展歷程與政經分析
林士清 (2013/09/06) 《台經月刊第36卷第9期》
根據2013年「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lobal Financial Centres Index, GFCI)針對全球79個國際金融中心(Financial centre)之城市排名,前十大金融中心分別為倫敦、紐約、香港、新加坡、蘇黎世、東京、日內瓦、波士頓、首爾及法蘭克福(表1)。排名前十大城市中,亞洲城市一舉攻占四席,倫敦、紐約繼續保持領先地位,香港和新加坡在伯仲之間,香港、新加坡與倫敦、紐約之間的差距正在逐步縮小,東京力保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首爾排名雖下滑,但企圖建構東北亞區域金融中心的意味甚濃。GFCI指標顯示亞洲地區的國際金融中心業已崛起,歐美歷經全球金融海嘯及歐債危機,金融板塊勢力漸有向亞洲靠攏的態勢,且伴隨高速的經濟成長,亞洲各區域城市對爭取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呈現群雄並起的態勢。
表1 2013年全球金融中心指數前十大排名
東京、香港、新加坡之政經目標:建立金融中心吸引國際資金的發展策略
環顧亞洲地區國際金融中心的形成與變遷,主要乃東亞經濟在20世紀七○年代後快速成長,成為歐、美地區之特例。日籍學者赤松要提出「雁行理論」(the flying-geese model)的經濟發展模式,闡述以日本為雁頭,伴隨經濟快速發展及擴大資本累積作用,依序為亞洲四小龍,最後中國與東協諸國相繼接棒,各主要城市及地區相互貿易投資迅速擴增,帶動龐大的資金需求。自七○年代始,日本、香港、新加坡先後憑藉既有之優勢,逐步建立契合政經發展目標的區域金融中心;八○年代中期後,國際金融中心的構想成為一股潮流,打造金融中心吸引國際資本之策略,成為國家發展及城市競爭的重要政策工具,包含台灣、韓國、中國、泰國、馬來西亞及印尼等國紛紛提出區域金融中心之政策,而日本、香港及新加坡更進一步推動金融國際化的措施,外資持續湧入亞洲市場,成為亞洲金融中心的地位日益鞏固。
金融業服務業為第三級產業經濟,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城市必須包含跨國公司和國際大銀行總部的設立,不僅提供本國資金供應者和需求者的資金融通,同時也包含外國資金和本國金融市場的融資管道。國際金融中心之交易所須結合活躍的外匯市場、股票市場、期貨交易、證券市場,健全之法律體系及交易制度而運作,並搭配交通運輸、人才教育等硬體建設。鑑此,建構區域金融中心的要件有三:(1)區域內具有高度政經影響力及競爭力的城市;(2)該城市擁有發達的金融服務業能連結國際經貿網絡;(3)金融中心和國家政策的結合。本研究分析東京、香港、新加坡作為國際金融中心,不僅代表東北亞經濟圈、大中華經濟圈及東南亞經濟圈的金融樞紐,並考量各自的政經環境差異及建立金融中心之策略,企圖打造金融中心以利吸引外資來繁榮經濟,同時符合跨國企業為了成立營運總部之要求,以全盤指揮控制地區內企業運作(表2)。
表2 亞洲主要區域經濟體及其國際金融中心
經貿全球化及自由化:亞洲三大經貿板塊及區域金融中心的成形
東亞地區由北而南可分為「東北亞經濟圈」、「大中華經濟圈」及「東南亞經濟圈」。在亞洲地區經貿持續擴張整合的前提下,結合龐大的消費人口與資本、技術、以及原物料生產的重鎮等三大優勢,將成為全世界唯一擁有完整經濟結構的經濟圈。在經濟優勢及產業分布上,東北亞經濟圈扮演資本與技術提供,大中華經濟圈成為主力消費市場,東南亞經濟圈則為生產據點原物料提供。經貿全球化雖造成生產據點分散全球各地區,但頂端的生產服務業卻集中於少數的城市及結點,亞洲各區域經濟發展於上世紀末一棒接一棒快速成長時,東京、香港及新加坡在此東亞三大經濟板塊扮演金融樞紐的地位十分明確,亦受惠於三大經濟板塊成長,跨國企業在亞洲經濟活動之營運、指揮及控制皆以三大金融中心為主,成為國際經貿往來及對外關係之重要部分。東京、香港及新加坡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發展軌跡,茲分析如下(附圖):
國際金融中心、亞洲經濟圈、金融自由化、資本市場、跨國投資、政經穩定、東京股市、香港金融優勢、新加坡金融監理、全球城市論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