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政經瞭望】從數位社會創新、開放性社會創新與集體智慧檢視台灣社會創新行動
陳文良 (2023/04/05) 《台經月刊第46卷第4期》
數位社會創新的發展將進一步推動公民社會運作的科技進步和普及,使人們的生活更加便利、更有效率和智慧化,並透過數位環境中的社會行動和公共參與,實現社會變革和進步。近年來國際上關於社會創新與數位相關發展的議題,如開放性社會創新、集體智慧等,值得作為台灣在社會創新未來發展藍圖的重要依據,本文透過分析國際趨勢作為檢視本土經驗的參考,並據以提出建議作為與發展見解。
數位時代的社會創新,在寬頻網路的普及性及社群媒體與線上會議溝通的即時性和便利性等因素加乘效果下,跨越時區和地域的協作,在新冠肺炎的疫情期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與普及率,為新的工作型態與協作方式帶來新可能性。
另一方面,早在維基百科(Wikipedia)出現的年代,全球的公民透過主動的跨國合作形成共筆內容的遊戲規則,並且促使內容與時俱進,這些成就背後所持續擴大的集體智慧行動,不斷帶來人類社會在社會創新的領域得以透過數位科技的普及與便利,持續成為一股在各國與國際之間成長及發展的力量,帶動公民力量的覺醒以及社會變革力量的持續滾動。我們如何透過集體行動的精神,以及藉由數位驅動的共同創作,在交互影響的實驗行動中發展出社會創新的路徑,是這個時代的數位發展趨勢下值得深思的議題。
近年來國際上關於社會創新與數位相關發展的議題當中,有幾個值得我們進一步參酌的經驗,可作為台灣在社會創新相關議題未來發展藍圖的重要依據,本文將就這些國際趨勢作為檢視本土經驗的參考,並據以提出建議作為與趨勢發展的見解。
COVID-19疫情衝擊所浮現的各種盲點和問題,點出了社會創新的明確分工反而讓推動社會創新成了獨角戲;「開放式社會創新」則是透過數位科技所驅動的集體行動,包含產業、非政府組織、政府的協力合作關係。
英國及歐盟的社會創新
首先要提到的是被譽為社會創新之父的英國學者周若剛博士(Geoff Mulgan),他除了在社會創新領域持續遊說各國政府放寬對於社會創業的限制,主張具有開源精神的各種措施,以廣納社會各界意見,並且主張在開源精神的運作下,這類型的社會創新主張才有機會持續修正及持續優化,他在歐盟國家之間推動「數位社會創新指標」,在這份關於如何形成指標的報告書中,他提到了之所以要提出這些向度與指標的目的,不外乎提供給各國官員一個參考,讓大家知道有哪些條件足以讓數位社會創新的相關行動容易發生,同時也讓有意透過此一方式形成創業創新團隊的人士,在選擇計畫落地的地點時,有更明確的參考指標來選擇。甚至,對於政府官員在推動政策的時候,如果有意吸引數位社會創新的相關計畫、團隊、投資者在他們所執政的城市落地與創業,藉由此一方式招商,那麼這個指標定義下的城市排名,會是歐洲各主要城市政府官員可以努力的排行榜。
數位社會創新、開放式創新、集體智慧、社會變革、公共參與、創新指標、社會企業、系統性改變、公民社會、數位驅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