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動態SNG】我國文創園區政策思考再對焦
吳商平 (2022/03/09) 《台經月刊第45卷第3期》
文創園區並沒有明確且一體適用的定義,加上開發主體涉及各部會與地方政府,園區面貌多元、經營模式也多樣,考量文創園區多具有包含創作、演出、展示、交易、跨界媒合等產業集聚功能,遂本文將文創園區定義在特定地理空間的文創產業及關聯產業之鏈結與聚集,全國共計有43個公辦文創園區。
近期文創產業的推動受到總體與區域的重視,但產業發展與區域條件的不同,加上人口結構改變、數位化發展與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實體園區的功能,也為不同的文創園區帶來轉型機會與挑戰。
我國文創產業園區政策推行十年有餘,面對近年來文化內容產製數位化與全球產業發展新趨勢,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之營運與管理勢必須要配合調整,以使文創園區的發展能與時代脈動接軌。
台灣文創園區發展現況
(一)文創園區地理分布
全國共計43個公辦文創園區,依園區於縣市之地理空間分布而言,文創園區數量最多者為台北市及新北市,其次為台中市、台南市、台東縣及屏東縣,分別有五個及四個園區。以北中南東等四大區域分布來看,文創園區分布多寡以北部地區居多,其餘依次為南部地區、中部地區、東部地區。
(二)文創園區營運模式
全國43個公辦文創園區中約有33%透過委外經營管理(含委託民間非營利組織與營利事業),也有44%為自行營運(含委託公設法人)。另外也有部分商業設施(如餐飲、商店),採委外經營或公家機構自行招租但委外管理的方式。有些園區尚未完工或仍在規劃中,所以營運模式未能確定。
(三)文化部所屬五大文創園區
目前文化部所屬五大文創園區皆具有文創產業扶植及文化參與促進之複合功能,以藝文活動舉辦情況而言,五大文創園區中以華山文創園區的舉辦場次數、參與人次數為最多,此係與北部地區藝文團隊及人口數較多有關。2020年因受疫情影響,防疫新生活衝擊各園區的參與人次。而台南園區因2018年為轉型調整期間,參與人次較低,2019年度以後因將原先提供給廠商常駐的空間整理釋出,改作為短期課程、活動租賃使用,同一個空間在一天內會有三至四場的活動進行,遂大幅提升辦理場次,又活動性質以微小型規模為主,參與人數並未等比拉升。花蓮園區在2016年因結合電視節目與網紅置入行銷吸客,許多旅行社會安排中國觀光客至園區作為緩衝行程,加上委外營運開園暖場活動吸引人潮,後期活動場次與參與人次下滑,係因委外營運單位逐漸減少營運規模所致(附表)。
文創園區、文化創意樞紐、歷史建物活化、永續經營、數位化轉型、網絡合作、在地文化、文創產業扶植、疫情影響、文化影響力擴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