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時尚產業助推中國城市經濟轉型:以上海為例
閆海洲 (作者為上海社會科學院產業經濟研究所文化創意產業研究中心 產業經濟學博士候選人) (2010/07/05) 《台經月刊第33卷第7期》
時尚產業為城市發展注入新活力
儘管理論界對於時尚產業(fashion industry)還存在不同的認識,但是時尚元素和時尚產品在現代經濟社會已經是無處不在。以時尚產品為特徵的設計、製造、銷售價值單元正在與原有的宿主產業進行分離,在以時尚為紐帶的聯結下,形成新的價值鏈條,逐漸發展為新的產業。在一些國際化的大都市,時尚產業已經和以技術為特徵的新興產業一樣,成為推動區域經濟發展新動力,在實現商業價值的同時,也在改變城市的產業結構。與此同時,時尚產業已經和城市的文化、歷史緊緊結合在一起,不僅提升級城市的經濟功能,而且在推進創新、重塑城市競爭力等方面,為城市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近年來,儘管中國時尚產業有所發展,但是基本還處於起步階段。隨著經濟水準的發展,人們的消費需求正在逐漸發生變化,在一些經濟發達的區域,時尚已經成為消費的主導,而且具有消費引領作用。同時,以服飾、化妝品、消費電子為代表的普通消費品製造行業,在滿足人們基本生活需要的基礎之上,逐漸轉變為以時尚、流行為特徵的時尚產業,時尚產業在滿足消費的同時,也改變城市的產業結構調整,在消費需求和生產供給雙重作用下,時尚產業的發展顯示出蓬勃的生機。
上海就曾經是亞洲地區的時尚中心,有著時尚產業發展的經濟基礎和文化積澱,在經歷過歷史的顛簸之後,上海重新煥發了青春,上海是公認的世界上全球化最為迅速的城市,也是中國最為發達的城市之一,上海擁有便利的交通、雄厚的工業、創新的思想、開放的空間和悠遠的文化,逐漸成為全球城市網路中的重要結點(陳向明、周振華,2008)。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對上海也產生了較大的負面衝擊,在經濟週期和產業週期的雙重影響下,上海迫切需要進行經濟結構調整和社會發展轉型。
時尚產業之內涵與特徵
(一)概念與內涵
與其他產業相比,時尚產業(fashion industry)並沒有一個清晰的概念。國外對時尚產業的研究,集中在時尚產業的價值構成和價值分解上,尤其是把時尚產業作為複雜產業鏈(Alessandro Brun, 2008、Alper, 2008)研究中的一個典型,比較關注時尚產業供應鏈的戰略管理。針對時尚產業的定義,《中國時尚產業藍皮書》認為,時尚產業是在一定時期和特定社會文化背景下,流傳較廣的一種生活習慣、行為模式及文化理念,體現在衣著、服飾、消費習慣和生活方式等個人或社會生活的多個領域(注1)。而高褰等認為,時尚產業是指為滿足時尚消費,通過對人和人緊密相關的生活環境進行裝飾和美化,使人的生活更加美好的產業(注2)。
儘管這些定義還是有些模糊,但是基本包含了三層意思:(1)時尚產業的生產和服務內容和時尚要素密切相關;(2)服裝、飾品行業是時尚產業典型的構成內容;(3)時尚產業具有較為複雜的價值鏈條和較為容易擴展外延。由此看來,時尚產業不同於一般生產行業,也不同於傳統消費行業,它往往由意識起步,以各種物質形式來表達,是一種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繫的社會文化,並與時代大眾的精神訴求息息相關,成為一段時期內流行的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注3)。
和創意產業相同,時尚產業的發展依託於特定的行業載體。具備條件的產業(比如像飾品、鐘錶等),一旦和時尚要素相結合,就有可能演變為時尚產業。正如高褰(2009)指出,時尚產業並不是一個獨立的產業門類,而是對各類傳統產業資源要素,進行整合、提升、組合後形成的一種較為獨特的產業鏈,是多產業集群的組合(注4)。
時尚經濟、城市轉型、產業升級、品牌建設、海派文化、創意設計、服務業發展、產業政策、空間規劃、企業培育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