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中國「十二五」對台灣中小企業的商機及策略思維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中國「十二五」對台灣中小企業的商機及策略思維

曾仁傑  (2012/05/07)    《台經月刊第35卷第5期》

2006~2010年中國在「十一五」規劃的推動下,其平均成長率高達11.2%,2010年的經濟規模達到39.7兆人民幣,已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而新的「十二五」規劃已在2011年啟動,主軸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對於年均經濟成長率的目標是訂在7%,意謂著中國不再追求高經濟成長,而將更注重質的提升。因此在「十二五」的帶動下,產業實力將有明顯提升,內需消費市場可望有大幅成長,促進中國從「世界工廠」變成「世界市場」。

我國中小企業對於推動台灣的經濟發展與就業扮演重要角色,但受限於國內市場規模有限,其主要經濟成長動能來自於向外開拓市場。對中小企業而言,在全球區域經濟整合的熱潮下,市場商機變大,但要面對的全球化競爭卻是一大挑戰。因此,我國中小企業仍要持續強化其國際競爭力,而拓展廣大的新興市場是主要的動力之一,特別是各界相當看好的中國市場。由於中國市場規模大,除了競爭激烈的一線城市,還有一些待開發的二、三線城市,增添了市場發展的多樣性,提供了更多差異化發展的機會。因此,如何把握中國「十二五」啟動後的可能影響及商機,是我國中小企業未來將面對的重要課題。


中國「十二五」規劃的政策方向

中國「十二五」規劃期間是從2011~2015年,其主軸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並以調整經濟結構為主要策略。「十二五」的經濟結構調整可以從四個層面來看:(1)以現代產業為主的產業結構調整;(2)需求結構的調整,將由過去注重出口導向型的發展,調整到內需為主,特別是消費內需;(3)平衡區域發展的區域結構調整;(4)推動城鎮化發展的城鄉結構調整。

(一)產業結構調整

中國過去產業的發展,較著重在利用低廉的要素成本生產低價產品,故整體產業的技術水準、創新能力等都偏低,而且也有偏重發展工業,服務業較不受重視的現象。因此,在產業結構調整方面,主要有傳統製造業的升級轉型、培育發展戰略新興產業及加快發展服務業,前兩者是屬於工業範疇,主要是希望發展結構優化、技術先進、清潔安全、附加價值高、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現代產業體系。其中傳統製造業升級轉型的重點行業有裝備製造、船舶、汽車、鋼鐵、有色金屬、建材、石化、家電、食品及紡織等;戰略新興產業則包括節能環保、新一代資訊技術、生物、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車等七個產業。

另外,「十二五」規劃把推動服務業發展作為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戰略重點,主要是營造有利於服務業發展的政策和體制環境,擴展新領域、發展新業態、推進服務業規模化、品牌化、網路化經營,以及不斷提高服務業比重和水準。重點行業則有生產性服務業及生活性服務業,生產性服務業包括金融服務業、現代物流業、技術服務業、商務服務業,而生活性服務業包括商貿服務業、旅遊業、家庭服務業及體育相關行業。

(二)需求結構調整

中國過去的經濟快速增長,主要是來自於大規模投資,生產大量低價產品然後出口。因此,推動經濟成長的作用中,內需相較外需則較弱,而民間消費相較於投資也較弱,故需求結構的調整將以擴大內需為核心,可分成投資內需和消費內需,並分別以優化投資結構和建立擴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為對應的策略。

1.優化投資結構

在優化投資結構方面,其重點有二:(1)「遏制盲目擴張和重複建設」,這很明顯是解決產能過剩的問題;(2)「規範國有企業投資行為,鼓勵擴大民間投資」,主要是希望調整產業內的國營企業和民營企業比重,因此將改善民間投資環境,並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各種投資領域,進一步刺激並釋放民間投資能量。

2.擴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

在擴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方面,將著重調整收入分配結構,縮短貧富差距,以提升居民消費能力,2011年中國各省市已有一波調漲最低工資的現象,而未來為了能有明顯提高多數居民的收入,預期中國工資水準也會有持續提升之現象,以改善所得分配不均;另外,為了要減少居民的預防性儲蓄,增加消費支出的意願,也將進行社會福利制度的改革,主要方向有加快養老、醫療衛生、教育體制改革,並擴大保障住房建設和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

十二五規劃產業升級轉型內需市場擴張中小企業布局區域經濟平衡傳統製造外移二線城市商機生活性服務業台商投資策略中國市場進入模式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