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圖【專題探索】2020我國精準育種科技專家意見與支持度調查
余祁暐.譚中岳 (2021/02/05) 《台經月刊第44卷第2期》
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由基因編輯(Genome Editing)技術學者獲獎,肯定此技術對農業育種與癌症/遺傳疾病治療的貢獻。精準生物技術(Precision Biotechnology)如基因編輯等,為農業創新的重要工具,可更容易且更有效率開發符合「3S原則」(Security糧食安全、Safety食品安全、Sustainability環境永續)及「消費者可負擔得起」的平價實惠產品。
種苗為國際戰略物資,是糧食生產的根源與農業永續的基石,而種苗的育種改良更是提升其戰略價值的關鍵。育種科技在近年來基因體技術的發展下,跳脫過去耗時費力傳統模式,透過掌握本身基因功能進行精準育種,新作物育種時間可由7~25年,縮短為2~3年,新興精準育種科技成為種苗產業發展驅動力,為經濟、社會、環境帶來諸多效益,從2012年開始,國際上已有相關成果與產品陸續上市。
在此種苗育種科技發展趨勢下,我國應制定國家層次發展戰略,支持新興精準育種科技的應用與所開發的產品,除能讓我國繼續維持熱帶/亞熱帶農業科技優勢,以取得亞太市場農業樞紐地位,亦可避免台灣種苗產業競爭力落後而被國際市場淘汰。
台灣經濟研究院生物科技產業研究中心為了解國內學者專家對農業精準生物技術發展的意見及支持度,參考WTO發布之「國際精準生物技術農業應用聲明」(International Statement on Agricultural Applications of Precision Biotechnology)與國際種子聯盟(International Seed Federation, ISF)的植物育種創新聲明和原則(Plant Breeding Innovation Statement & Principles)之內容,於2020年9月針對我國學術界進行大規模線上問卷調查,並召開「我國精準生物技術發展專家座談會」(Panel Discuss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Gene Editing in Taiwan),我國與會專家於會中凝聚共識,共同發表「新興精準育種科技為下一波農業發展驅動力」中英聲明。
精準育種科技發展效益
依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報告,新興精準育種科技(含基因編輯等)發展效益包括:
(一)開發各種新品種,滿足消費多元需求
1.促進消費者健康
如穩定血壓與緩和緊張的高GABA番茄、保護動脈和抗氧化的高單元不飽和脂肪酸黃豆(High-Oleic Low-Linolenic Soybean)、低麩質小麥、減糖馬鈴薯,以及降低油炸致癌疑慮的低丙烯醯胺(Acrylamide)馬鈴薯等。
基因編輯、精準育種、種苗產業、農業科技、基因體技術、糧食安全、食品安全、環境永續、農業創新、國際競爭力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