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2019新冠肺炎對人類安全的省思
洪敬富 (2020/05/08) 《台經月刊第43卷第5期》
於2019年11、12月間在中國武漢爆發的2019冠狀病毒病(COVID-19,以下簡稱新冠肺炎),由於未能得到即時且妥善的應對,導致病毒於隨之而來的華人農曆春節期間蔓延全球。
至2020年4月13日,新冠肺炎已經擴散到人類居住的各大洲,感染逾180萬人,造成逾11萬人死亡。新冠肺炎除了在各國疫區造成醫療系統的龐大壓力外,也引起各國民眾對於疫情與病毒的恐慌,對人類性命的威脅,讓人們開始反思,人類社會在面對諸如公共衛生等傳染病之「非傳統安全」(Non-traditional Security)議題威脅時,認識與應對上的缺失及不足。
非傳統安全
「安全」(security)是國家追求的目標,也是國際關係領域的重要概念。狹義上,當人們討論安全的概念時,多半指涉的是軍事、國防、外交等領域,也就是所謂傳統安全概念的範疇。然而,進入後冷戰時期,各國政府紛紛面臨與冷戰時期截然不同的國家安全或軍事威脅問題,妥善處理非傳統安全的議題在全球化的時代顯得格外重要。
非傳統安全的理論背景可以歸納為三:一是「可持續發展」概念的興起,引起對資源、人口等議題的關注與思考;二是「人類安全論」成為全球注目的重點,普遍反映在聯合國於1994年提出針對人類安全的七個新領域,將人類安全與國家安全相提並論;最後則是現實主義(realism)的安全範式概念被擴大,不再僅侷限於軍事等傳統安全所討論的層次(注1)。
非傳統安全涉及的領域相當多元,林碧炤認為非傳統安全包含反恐、國土安全、疾病、毒品、走私、災害、能源、氣候變遷、環境汙染、貧窮、偷渡等議題(注2)。在喬金鷗主編的《非傳統安全概論》一書中則提及非傳統安全包含了經濟、文化、社會、科技、環境、資源、人口等議題(注3)。然而,在聯合國將「可持續發展」的概念納入安全觀之後,並於1994年發布的《人類發展報告》(Human Development Report)中,提及了七大安全威脅領域,包含共同體安全、政治安全、經濟安全、糧食安全、衛生安全、環境安全、人身安全(注4),我們大致可以將這七類安全威脅視為非傳統安全所討論的重點。
非傳統安全具有許多不同的特色,而這些特色往往也是人類社會防堵與因應非傳統安全威脅時的困難之處。由於非傳統安全具有跨國性、放大性與傳染性,因此對國家安全觀構成嶄新的挑戰(注5)。再者,非傳統安全學科呈現出與傳統安全的戰略研究距離愈來愈遠的特點,由於各國對威脅認知有所落差,從而無法容易得出通則,也突顯了科技知識的重要性(注6)。
本文以新冠肺炎為例,探討從本次疫情發展過程中展現的高度跨國性、突發性、難以預測性與不對稱性等特色。
人類社會面對新冠肺炎疫情之不足與問題
非傳統安全之所以得到愈來愈多的關注與重視,源自於人們一開始對此議題的輕忽、漠視,導致在付出慘痛代價後,才從經驗教訓中檢討與改善。正如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一開始得不到世人與有關單位等足夠的重視,一直到感染大爆發後,才引起世人普遍的正視。
非傳統安全、新冠疫情、衛生安全、國際合作、資訊透明、跨國威脅、安全演練、新科技應用、永續發展、衛生教育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