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我國農業剩餘資源產出潛勢評估與後續應用市場建議
蘇向豪.鄭舒允 (2022/12/09) 《台經月刊第45卷第12期》
2021年我國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成立「氣候變遷調適及淨零排放專案辦公室」,以農業部門2040達成淨零為目標,統籌規劃部門內因應氣候變遷之調適政策與路徑。通過全面的策略交流會議,聚焦農業部門發展主軸為:減量、增匯、循環以及綠趨勢等四大面向。而在循環主軸的推動策略上,又可分為農糧、林業、漁業以及畜牧領域等,而不論是何項領域,農業剩餘資源(簡稱農資源,注1)的可利用量,皆是該策略是否能推進產業化的重要基礎資料。
農業剩餘資源發展現況
2016年起我國正式推動「農業資源循環產業創新」綱要計畫(簡稱循環農業計畫),以系統性解決農業資源循環問題作為目標,強化開發農資源循環利用之潛力。無獨有偶,歐盟及其成員國:荷蘭、丹麥與我國推動循環農業政策同年,分別開展與循環農業相關之政策:歐盟「農業廢棄物全利用」(No Agro-Waste)、荷蘭「2050年荷蘭循環經濟願景」(A Circular Economy in the Netherlands by 2050)、丹麥「給丹麥政府之政策建議」(Recommendations for the Danish Government)。亞洲國家中,中國與日本亦與我國同年提出:中國―關於加快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指導意見;日本―食料農業農村基本法。美洲國家如:加拿大則於2018年提出―聯邦永續發展策略草案2019~2022。綜上所述皆以發展循環農業為重心,且投入各式農資源的多元化應用。其中歐盟NoAW計畫以零廢棄物經濟(near zero-waste)為發展核心,投入780萬歐元預算,挹注開發農資源轉化為高效的生質能源與生物基(biobased)產品,期許創造經濟、環境及其減碳效益。而該計畫看重的,即是大量未開發農資源的可利用性(農資源約占新鮮收穫作物的50%)。
農資源的優勢在於其富含生物活性化合物(bioactive compounds),可作為各式科技發展與工業原料。過去亦常使用在能源、肥料、飼料及具有高附加價值的生技產品上。而近年國際上使用農資源作為生物複合材料,以取代石化原料的使用如:生質纖維、生質塑膠、填充消泡劑(Defoamers)等,其市場不斷擴張。另在改質技術上,透過農資源生產奈米材料、環保石墨烯等高階原料,亦逐漸成為顯學。因此,不論是政策或產業,在規劃農資源的循環應用上,掌握農資源的原料特性,以及目標農資源分布區域的資訊,皆是循環產業發展不可或缺的基礎項目。
我國其實已有相當多關於農資源應用之計畫報告,大多針對可能源化應用的農資源分布進行分析。相關計畫透過地區性盤查的方式,試圖解決多數農資源在型態上常見的質地蓬鬆、枝條橫生難以蒐整、含水率過高等不利於集運之情形。而台經院執行循環農業計畫項下之:農業剩餘資源調查盤點作業(簡稱本研究),希望農資源能夠開展更多元的應用用途,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下,廣泛調查目標品項,可食用與不可食用部位。將有助於有意願投入循環農業發展之對象,後續可透過本研究建置之農業剩餘資源資訊平台(https://agricycle.tier.org.tw/,注2),評估原料潛勢,做出最佳的集運策略,或設廠分析等,以提升我國整體循環農業產業發展效益。
農業剩餘資源、循環農業、資源潛勢、材料應用、減碳效益、生質材料、能源轉型、碳權市場、生物基產品、永續發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