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韌性農業發展下之公私協力新契機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韌性農業發展下之公私協力新契機

莊承銘  (2023/11/10)    《台經月刊第46卷第11期》

氣候變遷對全球之影響已經是進行式,台灣亦無法避免,其降雨型態愈趨向極端,除了乾季可能變長,瞬間強降雨的規模亦變大,台灣海平面上升的平均速度是全球平均值的兩倍,若未及早投入相關預應措施,將加劇天然災害帶來之損失,進而衝擊國內產業與糧食生產安全(祝康偉,2021)。本文分析公私協力有助農業發展更具備韌性,以及應用於農業政策推動的關鍵要素,希冀發揮「公私共好」的精神,帶領產業鏈跳脫傳統思維,邁向數位化與智慧化。

 

極端氣候環境對全球之衝擊與日俱增,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預測地球環境溫度將於2032~2050年間升高1.5℃,伴隨大氣溫度升高趨勢,預期於2030年全球主要糧食作物將因此而減產(IPCC, 2018)。考量全球暖化導致糧食供應問題已迫在眉睫,世界各國亦制定對應政策並加速投入實際行動,而台灣位於亞熱帶與熱帶地區交界,海島型地理環境更加劇高溫與高溼,為預應國內農業發展之挑戰與困境,加速提升農業韌性已刻不容緩。

「韌性」代表面對外在困境與挑戰之耐受力,面對全球氣候變遷帶來無遠弗屆之影響,加上全球化加速各國的經貿布局,為了使政府施政能持續帶動產業提升競爭力,並符合產業與民眾期待,除產業須具備韌性之外,讓政策推動更具備韌性與效率則愈顯重要。近年政府施政模式除了由上而下(Top-Down)推動外,透過由下而上(Bottom-Up)之方式促成不同層級之合作亦逐漸興起,再加上《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以下簡稱《促參法》)推動公共建設之顯著成效下,大幅提高運用公私協力導入相關政策推動之潛力,進而發展成農業政策上的溝通與動態調整工具。2021年我國農業部之「永續發展目標自願檢視報告」施政方針中,亦闡明動物保護與永續森林管理方面之措施,將強化公私協力發展,使其符合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11―建構具包容、安全、韌性及永續特質的城市與鄉村(農業部,2021)。由此可知,政府部門善用公私協力工具已是必然趨勢。

 

為使公私協力成為農業政策發展與產業推動工具,首先從公部門角度探討,進而瞭解產業面臨之困境,並據此擬訂重要政策並推展,而為使政策達到落實,則須將其進行產業化推動,故須鼓勵私部門配合施政方針導入應用。

 

公私協力的發展與應用

公私協力模式(Public-Private-Partnership, PPP)又稱為公私合作或公私夥伴關係,廣義上之解釋為公共部門(政府或政府相關機構)與私營部門(企業、非營利組織、地方社區或團體等)間建立之合作關係,以共同解決產業或社會面臨之公共問題。相較由政府單方面提供服務措施,公私協力合作模式可充分發揮各參與角色之優勢,並分擔彼此風險與經費等資源,以更有效率地方式實現成果與產生影響力。

韌性農業公私協力氣候變遷農業政策智慧農業永續發展政策協同資源整合農業保險經濟永續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