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2009APEC年會議題與評析
榮沛芳 (2009/11/05) 《台經月刊第32卷第11期》
前言
2009年APEC的會議頗具特殊意義,除了這個區域合作架構恰好屆滿20週年;在此同時,全球也遭逢二次戰後以來極為嚴峻的經濟挑戰。回顧20年前,APEC成立之時,也同樣面臨驟變的國際政局,東歐共產國家與蘇聯瓦解,自由與民主化橫掃全球,進而帶動經濟的自由化與開放。當時,區域合作在歐盟的成功範例影響下亦日漸時興,太平洋兩邊的諸國因地理之便,在國際政經新環境中,交流日漸頻繁,緊密整合之勢油然而生。鑑往知來,APEC的成立與20長成的兩個發展關鍵點,同時都處於國際大環境的重要轉折,APEC下一個20年自何處立足,以何為發展重點?2009年的領袖會議將是決定未來的一次聚會。
此外,2009年會議在時程的安排方面,不同於往年,只舉辦了三次的資深官員會;這意味領袖在年底聚會,總結APEC整年工作之前,資深官員僅有三次的會議推動與檢視各項APEC工作的進度。因此,主辦國需要清楚訂定會議議程與良好掌控會議之進行,以目前的成果來看,2009年年會主辦會員體的新加坡似乎頗為成功。2009年年會的議題設定為「永續成長、連結區域」(Sustainable growth, Connecting the region),這兩項主軸皆為新加坡經濟發展的核心,同時反映APEC主辦會員體對於議題的設定之優勢。
亞太經貿情勢
從區域的角度來看,根據F. Bergsten的看法,目前浮現的「新亞洲架構」,起因主要來自於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杜哈回合談判失敗,以至於無法在WTO內建立多邊貿易自由化、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和歐盟兩大經濟集團之形成,以及近來於美國所發生的兩次經濟泡沫,導致拖垮全球對於美國之信任等因素。因此,主要亞洲國家決定將東亞內部的經濟合作優先於APEC架構,也就是聚焦於「太平洋的亞洲/東亞地區(Pacific Asia)」,而非「亞太地區(the Asia Pacific)」。
從1997年到現在,超過10年的時間裡,亞太地區在雙邊之外的次區塊整合,於2010年將有許多突破,如2010年初東協與中國大陸將就一般商品完成零關稅;2010年1月1日起東協與澳大利亞及紐西蘭之自由貿易協定將生效;2012年後東協亦將陸續與韓國、日本及印度等實施降低關稅。這對APEC的發展亦將形成壓力。而面對APEC成員不斷出現的次團體整合(如東協加一、加三、加六),由APEC提出的成立自由貿易區的想法,到底時程如何,除了面對複雜的政治因素外,將有更緊迫的時間壓力。
國際政經現況
將視野提升至全球的層次,自2008年年底在華盛頓召開的G20會議後,2009年4月、9月又分別於倫敦與匹茲堡召開兩次的G20會議。這幾次的高峰會,分別就振興與穩定經濟、改革國際金融機構、金融監理原則等三項議題進行討論。其中各國的經濟振興方案,貿易融資,以及金融監管等政策一直都是三次會議所關注的具體方向。不過,由於全球經濟衰退的情況有逐漸好轉的跡象,會議討論焦點轉向中長期的相關政策,並超脫直接與經濟政策相關的措施。再加上此次經濟問題乃是自1930年以來最嚴重的一次,同時由於全球經貿與人員流動較以往更為密集,遂使現今的問題更為複雜,故實有必要以更為宏觀的角度探討,如何避免再次出現類似的金融危機與經濟衰退的情況,以及增進面對挑戰時的抗禦與復原能力(Resilience)。
APEC年會、區域經濟整合、貿易融資、包容性成長、永續成長、FTAAP可行性、WTO杜哈回合、亞太自由貿易區、G20合作、經貿自由化政策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