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博志論壇】人工智慧會不會造成大量失業?
陳博志(台灣大學經濟系名譽教授.台灣經濟研究院顧問) (2017/04/20) 《台經月刊第40卷第4期》
前言:人工智慧時代可能會有很大麻煩?
近年人工智慧(AI)和新科技的發展,使一些人擔心電腦和機器人會不會反過來支配甚至消滅人類。不過在這種危機之前,更可能發生和值得擔心的是,新技術會不會造成大量失業及所得分配非常惡化的情況。有人認為新技術可能取代50%甚至90%的人力,若真如此,則工作機會及所得有可能集中在擁有這些技術和設備,以及能得到工作機會的少數人,所以社會若不能大幅改變,人工智慧時代就可能會有很大的麻煩。這種大量失業的疑慮在歷史上大幅技術進步時,如機械化、工業化和自動化時也曾出現,結果都未造成太大的問題。但現在的情況和以往不同,因此不能說這次一樣也不會有大問題。
去有許多策略解決了生產過剩和需求不足問題
歷史上很多國家都曾因技術進步或取得大量土地等因素,出現生產可能過多而需求不足的問題,當時也曾有許多巧妙或碰巧的策略解決了這個問題。一種常見的發展是打戰,讓一些人離開生產而上戰場,生產過剩的問題短期內即可消失。重大建設如建築萬里長城和金字塔,也可以降低生產甚至增加需求,而消除生產可能過剩的問題。因為戰爭和重大建設都不是為解決生產過剩問題而設計規劃的政策,所以歷史上很多時候戰爭和大建設也可能做過頭而陷入生產不足的情況。
宗教和政治的儀式及建設也是可以消化過剩生產力的方法,富庶的國家常發展出繁複的宗教和政治儀式,因此可耗用大量人力物力,結果恰好避免了生產過剩的問題。有些地方持續興建宗廟、教堂、佛塔、神像,也能降低生產過剩的問題。這些儀式和建設所需,或人民所得成長所增加的很多產品和文化藝術需求,不只提高總需求以降低生產過剩的問題,也讓人們的生活更為豐富和進步。獲得大量財富的政府、貴族、地主和資本家奢華而僱用大量僕人的做法雖然可能不道德,但也可降低一點失業和分配問題。
不能樂觀認為人工智慧和技術進步不會造成人力全面過剩
但在工業革命之後,技術和生產力的快速提升所可能造成的生產過剩問題,卻已漸不易再由上述傳統的方式解決。蒸汽機等現代機器的出現和自動化生產等技術進步,都曾引發造成失業之疑慮,實際上也確曾因結構調整而造成一部分人的失業,卻似未造成人力全面過剩的大規模失業。但因為當時情況和現在有一些重大的差異,因此我們並不能樂觀地認為人工智慧和現在的技術進步也不會造成人力全面過剩的問題。
工業革命和自動化生產時期與現在一個重要差異,是當時所得水準與生活富足程度比現在低很多。於是當時技術進步之後,人們可增加生產很多東西來滿足尚待滿足的需求。生產、所得和需求同時增加,不只失業問題不會太嚴重,人民的生活水準更得以提高。而目前至少在所得較高的國家裡,物質需求已得到甚高的滿足,除非有更多新產品出現,否則並不容易大量增加生產來利用大幅提高的生產力,物質需求和生產的成長也漸受限於地球資源。
以前和現在另一個重要差異,是當時的進步集中在較少數國家,於是技術領先的國家可以擴大出口和其經濟勢力範圍,從而增加生產而避免大量失業以及國內分配的嚴重惡化。當年分配的惡化主要發生在國際之間,但現在技術擴散的速度較快,新技術有可能在短期內就大量普遍被運用,而加大對就業的衝擊,並降低技術領先之國家藉出口來維持就業的能力,加大國內的社會衝突。
人工智慧可能帶來較大衝擊但不會馬上取代可被取代的人力
這樣的新情勢可能使人工智慧對就業和分配乃至整體經濟的衝擊,大於以往各波段的技術進步。人工智慧造成的生產力提升及生產和消費方式的改變,也可能比以往的幾波進步更大更快。所以即使以前的技術進步造成的問題不像起初想像的那麼大,人工智慧確實有可能帶來較大的衝擊。
人工智慧、技術失業、所得分配、智慧經濟、數位轉型、產業變革、自動化、政府重分配、經濟適應力、未來就業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