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俄羅斯參與亞太經濟合作的戰略意涵
吳福成 (2012/06/12) 《台經月刊第35卷第6期》
眾所周知,俄羅斯橫跨歐亞大陸,雖然大部分領土位於亞洲,但其境內歐俄地區的經濟規模則占全國絕大比重,長期以來俄羅斯又與歐洲關係緊密化,故其對外政策也較偏向西方。如今俄羅斯順利主辦2012年亞太經濟合作(APEC)年會暨領袖會議,相當程度突顯其對外政策已開始從過去一直向歐洲傾斜逐步向亞洲取得平衡,這之間也似乎體現了俄羅斯國徽「雙頭鷹」,一頭望著西方,一頭望著東方所蘊含的「歐亞平衡」精神。
2012年俄羅斯是APEC年會暨領袖會議主事國,除陸續從俄羅斯西部的聖彼得堡、莫斯科,到東部的伊爾庫次克、海參崴召開各層級會議活動之外,並將於9月上旬在海參崴的俄羅斯島上舉辦APEC領袖會議,由於這是俄羅斯自1998年正式加入APEC以來首次舉辦年會暨領袖會議,其在亞太經濟合作的地位和影響力已大幅提升,加上俄羅斯積極利用今年主辦會議活動的機遇,企圖推動與APEC建立新型的自由貿易協定(FTA),其深層的戰略意涵相當值得注意。
前總統葉爾欽把俄羅斯帶進APEC
回顧1997年當時的俄羅斯總統葉爾欽(Boris Yeltsin)深刻體認到國土有三分之二位於亞洲,該地區又擁有豐富的能源、礦產、森林、漁產等天然資源,以及具有高科技和歐亞運輸走廊優勢,但因歷經前蘇聯時代的基礎建設落後,加上當地人口只有600多萬,經濟規模還不到全國的5%,相對的,當時亞太區域(特別是東亞)經濟發展快速,因此俄羅斯希望能參加APEC,通過亞太經濟合作來開發西伯利亞和濱太平洋的遠東區。葉爾欽加入APEC,深獲當時日本首相橋本龍太郎的大力支持,認為在二戰後日俄之間仍存在北方領土爭議,若能協助俄羅斯參與亞太經濟合作,應有助將來解決上述領土問題,因此多方與美國和東協等相關國家溝通,並爭取支持俄羅斯加入APEC。
1997年11月APEC領袖會議在加拿大溫哥華舉行,葉爾欽前總統曾致領袖一份書面聲明,姿態甚低地表示,俄羅斯廣泛參與亞太地區整合,將對這區域內所有國家帶來利益。作為亞太地區的一部分,俄羅斯很有興趣加入APEC,與區域內所有國家在貿易、投資、科技和其他方面進行廣泛而互利的接觸,這也是俄羅斯優先的對外政策。在該次會議上,領袖們基於亞太區域的東北亞、東南亞、北美區域利益平衡考量,最後認可由日本支持的俄羅斯、由東協支持的越南,以及由美國支持的秘魯同時加入APEC,三國並於1998年正式成為APEC會員體。然而,在1997~1998年俄羅斯剛邁入APEC之際,亞洲就爆發金融危機,接著俄羅斯也發生盧布貶值金融危機,導致俄羅斯在加入的前幾年非常弱勢,不得不低調,而幾近「失聲」。
普丁揭櫫俄羅斯的新東方遠景
2000年普丁(Vladimir Putin)出任俄羅斯總統,銳意改革,經濟開始復甦,才逐漸重新恢復俄羅斯的大國形象,尤其是積極推動東方政策。同年6月,普丁簽署批准「俄羅斯聯邦外交政策綱領」(Russia Federation Foreign Policy Programme),其中特別強調亞洲對俄羅斯外交的重要性,以及積極參與該地區的國際組織如APEC、東協和上海合作組織等,已成為俄羅斯的亞太政策重要規劃。緊接著,同年11月普丁出席在汶萊舉辦的APEC領袖會議時,發表了「俄羅斯:新東方遠景」(Russia: New East Perspective)報告,強調俄羅斯是聯繫歐洲、亞洲與美洲必經之路。亞洲貨物利用橫越西伯利亞大鐵路運輸往歐洲,比從橫濱經由海運運輸到鹿特丹所需時日幾乎快一倍;即使走海運,取道北極圈海域經俄羅斯到歐洲,也能節省不少的運程。特別是,若從亞洲國家搭飛機飛往美國,距離最短的航程是飛越俄羅斯領空經過北極圈,全程可節省2~3小時。
APEC年會、遠東開發、海參崴會議、普丁外交、亞太整合、FTA戰略、歐亞經濟共同體、TPP、跨境運輸走廊、俄羅斯地緣戰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