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實驗教育Waldorf Movement in Taiwan:解決教育落差的教育途徑
林玉珠 (2020/01/09) 《台經月刊第43卷第1期》
實驗教育與體制內教育之差異
實驗教育三法立法以來,五年過去了,實驗教育與體制內教育的差異逐漸清晰。以下擬就獨立的組織精神、完整的教育哲思、世界一家的師資培育及學校社群發展,討論華德福(Waldorf)實驗教育與體制內教育之差異。
(一)獨立的組織精神
舉凡對未來生命與人類社會懷抱理想的人,都會對兒童將要成為怎麼樣的人、經歷什麼樣的教育有理念與藍圖。
實驗教育明確地宣揚理想的教育主張,例如:全人實驗中學標榜「承當自由的勇氣」(注1);磊川華德福學校強調「培養自由的人」(注2);錫安山高屏伊甸家園實驗教育機構,也明白提出「神乃教育之本」(注3)。
(二)人智學為基礎
華德福教育創始人施泰納博士(Rudolf Steiner, 1861~1925),在1919年8月20日世界上第一所華德福學校師培課程前一晚的會議中致辭:「華德福學校必須是一個真實的文化行動。目的是要革新我們今日的靈性生活……華德福學校將成為一所全力關注人以及人類整體本質需求而進行教育與授課的學校。我們所做的一切都必須以此為目標」(施泰納,2015)。
施泰納的這番話出於他的「人智學」理念。人智學(Anthroposophy),或稱靈性科學,就辭源解,源自希臘文,表「人類智慧」(anthropos-sophia or human wisdom),是一個結合希臘文ἄνθρωπος (anthropos=「人」)和σοφία(索菲亞=「智慧」)的詞,人類最早使用它是在1575年(注4)。統整在施泰納始創人智學學會之前,人智學的意涵概為:一種對良善、自然或人類事務的理解;人之本質的知識;深度自我認識的哲學;嚴謹的人類自我認識;將神和世界聯合起來的自我認識;人類與哲學的最高目標,是自我認識;是理想主義體系在現實基礎上的建言(注5)。
華德福教育以人智學為基礎,人智學的初始造詞並非出自施泰納,他乃受眾先哲啟發,最後才以研究、發表人智學為終身職志;他是集最大成且發揮至極的巨人。為此,施泰納一生發表了28本書、數百篇文章和論文及6,700多場演講,獻給世界各階層及行業的人(Rudolf Steiner Archive)。而最特別的,施泰納與Ita Wegman (1876~1943)醫師合作創立了人智醫學,並跨領域結合教育與醫學,經由施泰納,教師進而能以教育作為預防醫學,並使教育過程成為療癒的過程(Steiner, 2007)。
華德福教育、實驗教育、教育改革、體制內教育、人智學、師資培育、社群教育、東亞教育、教育政策、課程發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