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東亞區域整合下的貨幣整合——邁向亞元的第三條路
趙文衡 (2008/01/11) 《台經月刊第31卷第1期》
最適通貨區理論與實行共同貨幣的條件
最適通貨區理論(Optimal Currency Areas)最先是由Robert Mundell提出。所謂最適通貨區是指,採用共同貨幣或固定匯率的最適區域(Mundell, 1961)。最適通貨區理論主要在探討形成此最適通貨區的條件。在討論形成條件時,一個基本的認知是,以Mundell的「不一致三角」(Inconsistency Triangle)來看,一國在決定加入最適通貨區,是犧牲貨幣政策自主性,成就資本自由流動與匯率穩定。最適通貨區內的國家無法自主的使用匯率與貨幣政策來因應經濟失衡或衝擊,因此形成最適通貨區的條件通常是以不需調整匯率或貨幣政策,而以其他方式即可回復經濟均衡與因應衝擊的條件為主。
這些主要包括:(1)生產要素(特別是勞工)的自由流動。若勞工可以在區域內自由流動,國家則無須藉由調整匯率來調節國內的工資與物價(Mundell, 1961)。(2)區域內的衝擊需為對稱性衝擊(symmetric shocks)。在此情形下,各國無須以個別的匯率與貨幣政策調整來因應衝擊。(3)經濟需高度開放,一國經濟開放程度越高,對外貿易依賴較重,則匯率對貿易品與非貿易品的相對價格影響越有限,因而較可採用固定匯率(Mckinnon, 1963)。(4)產品的多樣化。一國所生產的產品越多樣,當國外需求產生變動,對不同產品的影響彼此間將可抵銷,而不需藉由匯率調整因應(Kenen, 1969)。除了以上四種條件外,其他被提及的條件還有:通貨膨脹的一致性與財政移轉機制等也相當重要。由這些條件我們可以看出兩個成立最適通貨區的重要原則:一為成員國經濟上的連結,另一為總體經濟條件的一致。亦即,在共同貨幣出現前,此一區域必須已經有相當頻繁的經貿往來,而此一頻繁的經貿往來與其他因素使得彼此間的總體經濟條件趨向一致。
以上條件多屬於理論層次,而且許多條件都是程度上的差異,如何落實到現實層面,明確定出一個標準?事實上,歐盟在馬斯垂克條約中已經訂出一個加入歐盟的具體標準。成員國加入歐盟需符合以下條件:(1)本國通貨膨脹率不超過三個通貨膨脹率最低成員國平均值的1.5%;(2)國家財政赤字不超過國內生產毛額的3%;(3)公共債務低於GDP的60%;(4)參加歐洲貨幣體系,正式入盟前的兩年,本國貨幣與歐洲貨幣單位浮動波幅不超過15%,並在同一時間內本國貨幣與其他成員國貨幣相比無貶值現象;(5)長期名目利率不超過三個通貨膨脹率最低成員國平均值的2%(傅榮,2000)。這些條件有兩個重要的特徵:一為健康的總體經濟發展與金融財政體系,如相對低的財政赤字、通膨、外債比等;另一特徵為在重要總經指標上的一致性,例如在通貨膨脹率、匯率、與長期名目利率需與其他國家相似。這些條件與上述最適通貨區的條件均可用來檢驗東亞共同貨幣區域的形成是否已經成熟。
貿易整合與貨幣整合的關聯
東亞現階段的整合進展較快的多屬貿易上的整合,貿易整合對貨幣整合有無助益?東亞的貿易整合的進展是否表示貨幣整合的時機已逐漸成熟?上述最適通貨區理論雖然隱含貿易整合的前提,但並未明確指出所需貿易整合的程度。在Bela Balassa(1961)有名的區域整合五階段裡,明確指出要達成貨幣聯盟前必先達到共同市場的階段,此與Mundell主張之勞工自由流動不謀而合。對Balassa而言,要達到貨幣整合前需先完成貿易整合。名義上,貿易整合在關稅同盟階段即已完成。
東亞整合、貨幣聯盟、最適通貨區、亞元、人民幣、日圓、金融危機、貿易整合、區域貨幣、經濟合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