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博志論壇】政府可提高薪資的辦法
陳博志(台灣大學經濟系名譽教授.台灣經濟研究院顧問) (2018/02/08) 《台經月刊第41卷第2期》
討論薪資不可忽視人力的多樣性
蔡英文總統關心青年低薪問題,希望能有一些對策,各界也跟著有一些討論。由這些討論看來,不少人似乎沒有注意到人力和薪資都有很多種,各類薪資的影響因素不同,其變化和對策也不同。我們要認清人力和薪資的多樣性,才能提出更適當的評論和政策。
一種對政府有關薪資政策的批評是說薪資由人力供需決定,是市場機制,政府不能干預。這種批評是假設供需不變而得到的結論,但人力有很多種也就是有很多個市場,而這些市場中有不少供給或需求是可以被政策影響,甚至政府的影響是正當合理的。所以對薪資政策的規劃和批評,應該是要求政府只透過這些正當合理的方法來提高這一部分人力的薪資,而不能直接命令企業提高薪資,甚至普遍提高薪資。但什麼是正當合理,要分別對不同的人力或人力市場來分析。
很多類薪資受制於國際競爭水準
由於我國經濟高度開放,很多人力市場中最大的供需影響因素是國際薪資水準。若某一種人力或工作很容易被外國的人力取代,則其薪資就很難高於和他們競爭的國際薪資水準太多。若我們某類人力之薪資高於競爭國同樣能力之人力甚多,則多用這類人力的產業就可能失去市場或不得不外移,於是我們對這種人力的需求就會減少,薪資也就因而減少,這就是國際要素價格均等化的力量(陳博志,2003)。這類工作的薪資若要提到比國際競爭水準高,這些人力的能力則必須提到比外國競爭者高,或者僱用他們的產業之能力提到比外國競爭者高,而且願意或必須繼續留在國內不外移。而提高能力是中長期可努力的政策方向,短期內並不易做到。
在這類要和國際競爭的工作和人力中,有些產業和有些人力已少有提升能力的機會,我們必須接受相關薪資難比競爭國高多少的事實。我們只能用福利政策幫助他們,或者靠非貿易財產業來提供這些人力較高薪資的其他工作。而勉強用租稅獎勵或道德勸說來提高這類工作的薪資,都不是正道也不易成功。在其他開發中國家大舉加入國際競爭之前,我國有不少產業和相關人力之薪資已被先進國家的高薪資拉到較高的水準,因此在開發中國家的低薪人力加入國際市場之後,我國這類薪資已高於國際競爭水準,不造成大量失業而薪資不被拉低已是萬幸,執政者及各界要認清這事實,不要把目標放在提高這類薪資,正確的目標是要保住他們的工作,同時在以非貿易財為主的其他產業創造他們新的工作機會。
增加需求可提升非貿易財產業薪資
非貿易財產業及其他無法被外國取代的工作之薪資原則上可由國內供需決定,不太會被外國同類人力的薪資拉高或拉低。因此我們若能增加其人力需求或減少其人力供給,相關薪資即可提高。提高其人力需求的主要方法是發展更多非貿易財產業,增加更多相關內需,以及非必要時不必積極在這類產業用機器和電腦取代人力。2000~2001年間,筆者在經建會提出知識經濟發展方案、國內旅遊發展方案和照顧服務業發展方案,就是要來提高貿易財部門知識或技術能力,以及提高非貿易財部門的需求,來分別提高兩部門的薪資,這是提高薪資的基本戰略(陳博志,2004)。
相對於發展知識經濟和提高人力之技術,發展有些非貿易財產業可以更快速有較顯著的成果。國內出國旅遊支出甚大,而國內旅遊的方式和服務品質則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間,只要有心,並不難在中短期內就把一部分出國旅遊轉為國內需求。
青年低薪、非貿易財產業、長期照顧、在地經濟、基本時薪、非典型就業、薪資政策、外勞替代性、產業競爭力、要素價格均等化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