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中國景氣復甦背後的隱憂
莊朝榮 (2010/06/04) 《台經月刊第33卷第6期》
2010年第一季中國景氣表現亮麗
在中國政府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下,2010年第一季中國經濟已經走出金融危機的陰霾。在內需消費及工業生產快速回升帶動下,2010年第一季中國經濟成長率達11.9%,為近兩年半以來最高。在固定資產投資快速增長,以及房地產投資增速加快下,2010年第一季中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成長25.6%。在市場銷售穩定快速增長,以及熱點消費快速增長下,中國2010年第一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成長17.9%,尤其是汽車類增長39.8%,傢俱類增長37.6%,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增長29.6%。在需求持續增長的帶動下,2010年第一季中國居民消費價格上漲2.2%,其中食品上漲5.1%。在貿易表現方面,隨著全球景氣逐步復甦,中國2010年第一季出口成長28.7%,進口成長64.6%,累計貿易出超金額為144.9億美元,較上年同期減少479億美元。但2010年3月中國出口成長24.3%,進口成長66.0%,呈現近年少見的貿易逆差72.4億美元,究其原因是原油和原物料進口大幅成長所致。
儘管外商投資製造業受到金融危機的衝擊,但外商投資服務業並未放緩。根據中國商務部統計,2010年第一季全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234.43億美元,較上年同期成長7.65%。其中製造業實際使用外資111億美元,較上年同期下降10.3%;服務業實際使用外資106億美元,較上年同期成長25.4%。從比重來看,製造業實際使用外資金額占同期全國總量的比重由2009年的56.9%快速下降至47.3%,而服務業由38.7%迅速提高至45.2%。這顯示出外商正因應中國擴大內需和經濟結構轉型政策,快速地布局中國內需市場。
2010年第一季中國經濟成長表現亮眼,國際諸多國際經濟預測機構也預測2010年中國經濟成長率約在10%上下。然而,近來通膨的逐漸加溫、房地產價格居高不下、人民幣升值壓力加大等因素,恐怕對2010年下半年的經濟成長帶來變數。
房地產泡沫的隱憂
2009年大中城市房價暴漲了40~50%,民怨高度沸騰,中國政府不得不於2009年12月中旬實施了四條「遏制部分城市房價過快上漲」的措施,力求抑制不斷飆升的房地產價格。但自2010年初以來,部分城市房價持續快速上漲的現象依舊存在,可能引發泡沫的疑慮大增。為何「新四條」房地產市場的調控無效?因為中國政府擔心,促進房地產市場是因應金融危機的重要工具,一旦重力打壓房地產市場,恐怕對正在復甦的中國經濟造成不利的影響。所以,中國政府一方面要遏制房市投機,但不希望引發市場崩盤;另一方面又要讓大多數尚未購房的中國人民買得起住房。在兩相權衡之下,中國政府對高房價的對策始終未能對症下藥。
目前中國城鎮居民的人均住房面積只有17~18平方米,僅僅是「全面住房小康標準」的一半。在中國城鎮的所有居民中,無房戶高達四成。此外,城市化的發展,也使得中國近五年來的城鎮人口總量,增加了6,000萬人左右。可以說,中國城鎮的住房消費市場發展潛力雄厚。但由於高房價的制約,全國城鎮供應的新建住房,整整比原規劃「住房小康」的總量少了一半。高房價不僅沒有給GDP的提高帶來住宅產業應有的貢獻,反而由於它大大制約了城鎮居民正常的住房消費,導致房地產對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作用也大大弱化(沈曉傑,2010)。
鑑於房地產市場形勢已經嚴重危及到執政根基和社會和諧穩定,中國政府遂不得不抑制房價持續上漲。2010年4月中旬中國政府再度祭出「國十條」,這是溫家寶自擔任總理以來第一次實施真正有效的房地產調控政策。「國十條」除了大幅提高第二、三套及以上住房貸款的首付率和利率水準,以提高炒房成本之外,還特別強調要加快研究制定引導個人合理住房消費和調節個人房產收益的稅收政策;稅務部門對定價過高、漲幅過快的房地產開發專案進行重點清算和稽查;在穩定房價和住房保障工作上要對政府官員建立考核問責機制。採用以上政策避免房價過高增加金融風險,這顯示出中國政府已經意識到高房價可能會危及整體經濟成長。
中國景氣、房地產泡沫、人民幣升值、通膨壓力、宏觀政策、固定資產投資、貨幣政策、內需擴張、結構性改革、外貿失衡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