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施建生專欄】凱恩斯學術上的遺產

 

台經月刊

 

【施建生專欄】凱恩斯學術上的遺產

施建生  (2006/09/08)    《台經月刊第29卷第9期》

1946年復活節的清晨,凱恩斯因心臟病復發,就在幾聲咳嗽中平靜地離開了這個世界,但他的思想與理論則永遠地存留在人間。由於他門徒的眾多與傑出,一直都在努力不斷地將之加以發揚,以致形成一個龐大的凱恩斯學派。又由於時間的差異與情勢的演變,繼承者所發揮的見解也就不免與其祖師不盡相同。因而乃有所謂凱恩斯的經濟(Economics of Keynes)與凱恩斯學派的經濟(Keynesian Economics)之分。(Axel Leijon- hufund, On Keynesian Economics and the Economics of Keyn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1968

當時適正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不久,居於世界領導地位的美國經濟就面臨如何將其從戰時的非常狀態轉變為平時的正常狀態。凱恩斯學派就本其對於資本主義後期經濟的一貫看法,認為過去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所發生的悽慘景況將會重演。在這一過渡時期必會發生許多失業。所以,每當經濟稍有不振時,他們就主張立即採取擴張性的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這就使戰後各國之總體經濟政策都染上了濃厚的通貨膨脹的偏性。他們對於這種偏性並不關心,如任之發展必會發生通貨膨脹的危機,則毫無警覺。他們這種對於通貨膨脹之預期的完全漠視的態度,到了提出菲力浦曲線理論時就發揮盡致。所謂菲力浦曲線是由一位紐西蘭旅英經濟學家菲力(A. W. Phillips, 1914~1975)1958年所提出的一條曲線。這是根據他研究英1826~1957年間的經濟演變情形而畫出的,他發現在失業與通貨膨脹之間保有相當的「抵換(trade off)的關係。這也就是說,通貨膨脹的提高可以換取失業的減少。反之亦然。這種理論一直是凱恩斯學派用來解釋通貨膨脹的結果,可以說是當時他們所持的中心思想。例1960年美國凱恩斯學派領袖薩繆森就與梭(R. Solow)對美國情形合寫了一篇著名的論 "Analytical Aspects of Anti-Inflation Polic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50, No.2 May 1960)。他們特別指出,如要維持物價穩定(也就是通貨膨脹率等於零)就要忍5.5%的失業率。如要將失業率減3%,則須忍4.5%的通貨膨脹率等等。二者之間的這種抵換率都可以存在,因此,這一曲線也就像餐廳中的菜單一樣,只要照單付款就可點到其中任何一種想吃的菜。但他們沒有提到如果要失業率減1.5%而要忍10%的通貨膨脹率時,人們是否也會接受?這樣高的通貨膨脹率不會引起人們對它將會漲得更高的預期嗎?如果會的,這條曲線就要向上移動了,結果失業與通貨膨脹之間的抵換關係就要提高,也就是照原來的菜單付款已不能點到其中想要吃的菜了,菜單就須改訂了。凱恩斯學派對於這種通貨膨脹的危機之所以一直不甚關切,就是他認為現在的世界仍是一個經濟蕭條的世界。

1960年代後期,世界與美國通貨膨脹就開始急劇上升,而另一方面失業率則未見稍減。這樣二者之間的抵換關係不見了,於是巿場中對於通貨膨脹之預期也就日益提高。經濟學家也就體察到一種新穎的通貨膨脹,一種衰退型的膨(recessional inflation),或者停滯性的膨(stagflation)終於來臨。對於這種膨脹,今天都簡稱之為「停滯膨脹」。凱恩斯學派對這種局勢之紓解,除了採取工資與物價之管制外,並無其他妥善對策。於是一般對於凱恩斯理論之價值則要予重加評估了,在這裡最著名的就是費利(Milton Friedman)所提出的貨幣主(monetarism),現可對它略加說明。

凱恩斯學派總體經濟學通貨膨脹菲利普斯曲線自然失業率新古典學派貨幣主義理性預期凱恩斯革命經濟政策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