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國際循環經濟發展策略:歐洲
盧士彧 (2017/08/20) 《台經月刊第40卷第8期》
從線性到循環:循環經濟的理念與運作架構
自18世紀英國工業革命以來,隨著技術的快速進步,製造業的生產效率也獲得大幅度的改善,在產出高度成長的情況下,全球人口也自此開啟了爆炸性成長的時代。然而伴隨而來的,卻也包括大量生產對生態環境及自然資源所造成的沉重負擔,且短期內負擔仍將持續加重,歐盟環境署(EEA)於2016年的報告中即指出,全球物質資源的消耗量預計將在2030年達到2010年的兩倍,而根據聯合國(UN) 2015年的預測,全世界人口將在21世紀末,從現在的72億人成長至超過110億人,可見人類對地球環境形成的壓力目前並無減輕的趨勢。
而這樣的壓力無疑已開始影響到我們的生存環境,Will Steffen在2015年發表於《科學》期刊的文章即指出,一旦超過即不可逆,且會造成全球生態系統不穩定,形成前所未知風險的九大地球限度(planetary boundaries)中,氣候變遷、生物圈完整性喪失、土地系統變遷以及氮和磷流失等限度皆已超過臨界值。
因此在減緩環境壓力已迫在眉睫的情況下,透過改變生產製造的模式以節省資源消耗,並降低廢棄物產出與碳排放,便成了一條值得深入發展的道路。過去的製造模式絕大多數皆屬於「線性經濟」,意即資源利用是依照擷取、利用、消耗的順序來直線進行,但這樣的模式已對環境累積了過多的環境外部性,而且對於資源的運用常缺乏效率,造成資源溢採及能源等問題。為了緩解上述問題,「循環經濟」模式便應運而生,其概念為參照真實的生態系統所建立,讓資源由開採運用、到製造消費、終至回收再利用或廢棄等環節,能如同自然生態體系一樣,得以重複循環、生生不息。
循環經濟的理念主要建立於三大原則之下:(1)保存並強化自然資本,考量自然資源的再生速度,限制資源的使用量以維持環境的平衡;(2)資源產出最佳化,透過易於拆解、再製、回收的產品設計,延長原物料在系統內的循環時間,使得等量資源的產出能達到最大化;(3)減少負面外部性,致力於降低生產過程和產品生命週期中對生物、食物鏈和棲地的損害,尤其是汙染的控管。
在實際運作上,循環經濟主要由「舊3R」與「新3R」等六元素所組成,舊3R指的是傳統的回收(Recycle)、減量(Reduce)、重複使用(Reuse),新3R則是重新設計(Redesign)、工程再造(Reengineering)、重新思考商業模式(Remodeling)。舊3R的概念推行已久,一般社會大眾較為熟悉,但新3R的概念則較為新穎,且將在未來的循環經濟中扮演重要角色。
重新設計指的是為了實現舊3R的目標,產品需要進行重新設計以提高原物料回收、廢棄物減量與可重複使用的比率。例如:將產品原料替換為可回收再利用的再生資源,或是易於分解的生物原料,另外在結構上設計成易於拆解、再製及分類回收的結構也是其中一種方式。
工程再造是對產品的製造方式進行調整,以節省製造過程中的原料浪費與能源消耗,以及對環境的汙染。例如:採用更有效率的金屬裁切方式,並回收切剩的金屬再製利用,以減少廢金屬的產生,或是以物聯網配合大數據分析,對生產過程進行自動調整以減少耗電量,另外統整運用網路上閒置電腦的運算力也是節省能源消耗的方法之一。
重新思考商業模式則是透過建立新的銷售模式或產品使用規則,以有效利用閒置資源並增加重複使用率,甚至減少製造原料消耗,達到減少資源浪費的效果。例如:共享經濟就是屬於以新商業模式利用閒置資源的好例子,能將無人使用的空間、交通工具及人力資源分配給需要的人,另外電子化也能減少資源消耗,像是電子書及網路新聞就能降低紙張的消耗量。
循環經濟、廢棄物管理、生質燃料、碳循環、歐盟政策、能源轉型、減碳策略、資源再利用、綠色經濟、環境永續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