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新南向台灣農業新契機
吳福成 (2017/03/20) 《台經月刊第40卷第3期》
為尋求新階段台灣經濟發展新方向與動能,蔡英文總統特於2016年8月16日召集對外經貿戰略會議,並在會中通過新南向政策綱領(注1),未來將據以引領政府施政方向。新南向的總體目標為促進台灣與東協十國、南亞六國和紐澳等共18國的經貿、科技、文化等各層面連結,共享資源、人才與市場,創造互利共贏的新合作模式,進而建立「經濟共同體意識」。
新南向政策綱領強調推動四大連結策略,包括:軟實力連結、供應鏈連結、區域市場連結、人和人連結,其最大目標係與新南向國家展開多元多面向的夥伴關係,重新定位台灣在亞太區域發展的角色,並尋找新階段經濟發展新方向和新的成長動能。該政策綱領係把農業合作歸列在「軟實力連結」項下,行政院發布的新南向政策推動計畫則把農業置放在「資源共享」項下(注2)。而為執行農業的新南向政策,行政院農委會已在「中程施政計畫(106至109年度)」的「強化農產品國際競爭力」項下,計劃進行推展新南向政策,加強農產品向新興市場外銷,促進出口市場多元化,拓展全球商機(注3)。
由於過去幾年台灣農產品外銷市場過度集中在中國單一市場,新南向政策則轉而重視出口市場的多元化,除了維持現有的中國市場,也希望加強與新南向國家農產市場的連結,同時更成立台灣國際農業開發公司(簡稱台農發公司)負責執行此一任務。也因此,如何在台灣與新南向國家現有的農產貿易基礎上,充分利用科技創新產銷模式以提升台灣農產加值和出口競爭力,進而接軌國際市場行銷台灣農產品牌,就有其必要性和迫切性。
台農發公司任重道遠
目前農業新南向最吸睛的工作體現之一,就是農委會輔導成立的台農發公司。該公司係由台肥一家生技子公司重組清算而來,額定資本額新台幣十億元,泛官股不超過總股權的50%,並特聘前紐西蘭奇異果公司全球行銷總裁陳郁然擔任董事長。該公司未來還將朝民營化目標發展,同時為擴大社會參與,也將邀集與農產外銷相關企業及單位擔任策略股東,共襄盛舉。
台農發公司肩負「農產品進出口」、「技術輸出」及「海外投資與資材外銷」等三大核心任務,另外農委會還交付要擴大新興出口市場的重要工作。農委會指出,該公司將結合各方力量,建立台灣農業加值的示範機制,建立完整的國內外銷售管道,重整農產品進出口常軌運作機制,並以穩健步伐,逐步為台灣農業挹注新氣象。未來該公司將與農民及生產社場建立穩固的契作關係,並與台糖公司協調提供可租賃土地,規劃選定一至兩項主力產品發展契作制度,分散產區適地適種,確保穩定供貨,以建構具備供貨穩定及品質保證之農產品外銷供應體系。對外則將邀請策略夥伴加入,共同攜手拓展海外新興市場,以國家品牌與國外大型通路接洽全年不間斷的供貨訂單,擴大農產貿易量(注4)。
外界常以為台農發公司是仿照紐西蘭成立奇異果公司的全球行銷經驗,選擇台灣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季節性農產品加強出口。但前農委會主委曹啟鴻曾透露,台農發公司是要把雲林麥寮美生菜與農民契作的產銷模式效益再擴大,也就是整合台灣農產品的生產、集貨到行銷,讓農業再精進發展。台農發公司成立後也將集結國內小農力量,提供質量穩定的農產品,朝類似日本的「攻擊型農業」方向走,估計在三年內即可看到外銷成果。攻擊型農業是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所提出的新農業政策,主要內容包括出口的農產品有競爭力、農產品安全被信任,以及背後有農產貿易公司管理。顯見台農發公司在本質上與日本農產貿易公司相同,目的都在提振農產出口競爭力(注5)。
目前台農發公司已計劃要向台糖公司租地,並委託青農契作,力求達到規模面積和產量,以穩定供應品質和來源,特別是企業利潤將與青農共享,最後則希望把台灣農業調整成為以外銷為導向的策略,吸引更多的青農返鄉投入「農業翻轉」工程。農委會將根據市場需求,加強行銷農產出口高端市場,並開拓東南亞及伊斯蘭市場,建立多元化出口管道。而為配合政府新南向政策,也將串連國內農民一起打拚東南亞和南亞市場,希望把台灣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鳳梨、鳳梨釋迦、檸檬等優質農產品拓銷出去。
新南向政策、台農發公司、農產品外銷、農業科技創新、產業價值鏈、東南亞市場、清真認證、農業轉型升級、台灣農產品牌、農產國際行銷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