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動態SNG】國內外電動巴士發展現況與成本效益研析
林冠廷、潘孟暐、黃靚宜、林若蓁、曾世昌、游國輝、任國光 (2020/07/09) 《台經月刊第43卷第7期》
交通運輸在全球近40%的國家中乃二氧化碳排放量之主要來源,為了因應化石能源過度使用所造成的大量碳排以及空氣汙染等問題,各國運輸部門皆積極推動電動車政策。公共運輸載具電動化為近年我國積極推動之政策,然而公車營運業者實際導入電動大客車考量之關鍵因素,須包含電池壽命、續航力、排班計畫以及投資成本等。鑒此,本文將簡介電動大客車政策現況,並描述電動車技術發展現況與營運模式,包含營運路線計畫與充電模式、電池技術選擇之關聯;而後根據上述,建立電動巴士生命週期成本計算模型,比較電動與柴油大客車成本效益,並探討電動大客車電池壽命、充電場站建置與政策補助等關鍵議題,期能協助國內推廣電動大客車使用與產業發展。
電動巴士政策推動現況概述
(一)國外電動載具推廣政策概述
根據國際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統計(2019),運輸載具每年約貢獻20%的溫室氣體(圖1);隨著全球減碳趨勢以及空氣汙染等問題迫在眉睫,各國政府開始積極推動運輸載具電氣化(Electrification),並訂定禁售燃油車等政策目標,例如美國加州宣布於2040年前將燃油巴士全面替換為電動或燃料電池巴士;新加坡於2020年起將有60輛電動巴士上路,預計2040年前全面汰換柴油巴士;韓國首爾也將於2027年前以電動或燃料電池巴士完全替代柴油巴士,以推動電動載具產業發展(圖2)。
圖1 全球各部門別二氧化碳排放量
圖2 各國電動載具政策目標
在明確的政策目標推動下,近年電動載具產業有爆發性的成長。根據2019年國際能源署統計,2018年全球電動車掛牌數已超過500萬輛,較上年增長63%;其中中國之占比最高,已有230萬輛電動車上路,約占全球45%;歐盟及美國之占比分別為24%與22%,足見落實運輸載具電動化逐漸成為國際主流。
(二)國內電動載具推廣目標與政策概述
行政院在2017年以民眾健康為出發點,對空汙防制訂定更積極的作為政策,通過「空氣汙染防制行動方案」,以加速解決我國空氣汙染的問題,該行動方案提出2030年新購公務車輛及公共運輸巴士全面電動化政策。因應此目標,政府鼓勵客運業者將柴油車輛汰換為電動大客車,2020年主要電動大客車補助方案為交通部與環保署公告之「一般型」與「示範型」補助方案(表1),市區公車、國道及公路客運全面納入補助對象,一般型補助最高可補助新台幣333.8萬元,示範型補助待國產化程度訂定後最高補助700萬元;同時,為鼓勵業者延長電動大客車使用年限,補助政策提供維運補助金,以期電動巴士能確切落實於日常運行之中。
電動巴士、減碳政策、電池壽命、充電站建設、成本效益、生命週期成本、柴油巴士、政府補助、公共運輸電動化、技術發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