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疫情催化下的未來商店
顏廷娟 (2021/06/09) 《台灣月刊第44卷第6期》
COVID-19疫情大爆發造成民眾恐慌,許多國家祭出封城手段,試圖防堵疫情持續蔓延,單價低且貨源充足的量販店與連鎖超市成為民眾的備戰前線,當時更興起一波搶購熱潮,尤其以能立即提供保護的口罩、酒精等防疫物資為主,其次則是可久放的真空包裝米、泡麵、罐頭等食品類產品。疫情下,為了防疫,大眾被迫轉變生活型態,購物模式也跟著轉變,零售業者面對消費模式改變,應該如何調整銷售策略?面臨封城、人力短缺、原物料無法進口、物資短缺等問題,又該如何因應呢?
科技進步,技術演進
2016年馬雲指出新零售時代來臨,新零售並非全新的概念,而是數據、科技、雲端等科技變化帶來的消費轉型。2018年1月無人超市Amazon Go開幕,一開張就在全球造成轟動,不僅吸引大批來自世界各地的滿滿人潮,更掀起無人零售的新型態,成為科技圈最火紅的話題。
大家熟知的無人商店包含:美國的Amazon Go Grocery、中國的蘇寧易購Biu、阿里巴巴盒馬鮮生、京東無人超市、繽果盒子(Bingo Store)智慧商店等。透過在商店內安裝攝影機鏡頭、感應監測器、商品辨識、電子標籤、語音互動等科技應用,希望提高消費者結帳速度,讓消費者在拿取商品後,商品會自動加入手機App購物車中,並於消費者走出商店後,系統會自動從消費者原先設定的帳戶扣款,藉此提高消費者購物效率。
減少成本,提升效率
無人商店最開始的想法,是希望透過科技導入,減少營運成本,並提高商店處理效率。以台灣7-11為例,一天營運24小時,至少要僱用四至六名員工,若開發無人商店,改為一至二名員工負責補貨上架,可以節省至少2/3的人事成本。因此,2018年6月全台第一家7-11無人商店X-STORE 1號店正式營業,店面設置於台北市東興路辦公大樓內,營業時間則配合大樓辦公時間,從早上七點到晚上七點,非24小時全天營運,銷售對象侷限大樓內部人員。緊接著於2018年7月,推出X-STORE 2號店,是國內第一家24小時對一般消費者開放的無人商店,店內有許多亮點設備,包含:感應式自動冰箱能感應消費者靠近,自動開啟和關閉,可降低冷氣外洩時間,較一般門市冰箱節省50%的用電量;或是透過貨架上的監控系統通知門市員工進行補貨,降低門市巡迴人力。
美國沃爾瑪(Walmart)是全球最大的零售公司,擁有230萬名員工,每週為兩億位客戶提供服務,為提高企業工作效率而投入很多心力在物聯網及區塊鏈上。2018年美國沃爾瑪與IBM合作,共同推動區塊鏈食品追蹤計畫(Food Trust)來強化食品資訊安全。美國沃爾瑪食品安全副總裁法蘭克‧亞納斯(Frank Yiannas)曾隨機拿自家販售的芒果,要求團隊將此芒果由農場到餐桌的過程全部釐清,團隊花了六天18小時26分鐘才追查完畢,但有了區塊鏈系統,查詢食物軌跡只需要2.2秒,不但有效且快速,且當危機發生時,可以協助公司立即找到問題,並避免食材因資訊不透明而大量被浪費。
未來商店、無人商店、零售業、疫情影響、科技應用、顧客體驗、區塊鏈追蹤、BOPIS策略、智能商店、購物模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