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由「民之所欲」探索「明日科技」——應用社經需求分析導引農業前瞻性課題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由「民之所欲」探索「明日科技」——應用社經需求分析導引農業前瞻性課題

李秉璋  (2009/12/05)    《台經月刊第32卷第12期》

掌握國民所需為科研規劃不可或缺的要素

前瞻調查的特性,在於能夠由側面檢視技術與需求,並且嘗試建立兩者之間的橋梁。由於國家科技政策以往多半為技術導向,而非需求導向,往往不能有效即時因應社會課題。而所謂「科技前瞻」工作之中,主要目的為探索、界定具有優先發展必要性的領域,提供研發資源策略性運用的參考。正因為策略方向對社會長遠發展的演變將產生舉足輕重的影響,有必要從民眾期望的生活型態作為出發點,才能確保議題呼應國民需求與未來福祉的所在。

以日本政府行之有年的「科學技術基本計畫」來說,其作為國家科研預算分配依據,在科研推動上,扮演重點領域策略性強化的角色,因此對未來勾勒出切合時勢脈動、縱觀全局的願景在所必須。2000年日本第七次科技前瞻調查開始,執行單位「科學技術政策研究(NISTEP)」創設了「需求委員會」,Bottom-up手法定期執行「社會經濟需求調查」;芬蘭國家技術創新(Finnish Funding Agency for Technoogy and Innovation, Tekes)亦在前瞻調查的前期作業中,廣集學界、非政府組織等專門人士共同參與論壇,設定將來社會情景下的需求與對策。由此可見,確切掌握國民所需已成為科研規劃不可或缺的要素。

農委會、台經院生物技術產業中心共同執行的「台灣農業科技前瞻」計畫,設計初始即希望能夠充分扣合農業「生活、生產、生態」中各個不同環節,為了找到今15年台灣所期待的理想農業樣貌,先回到農業課題的原點,同樣透過需求調查來反映農業體系之問題癥結。需求調查所延展、發想所得的課題,在運用科技來改善農業體系的過程之中,有助於釐清從何著力才能產生最大社會效益。所以「台灣農業科技前瞻」相較我國過去試行的前瞻相關研究(工研院、中經院等),將不再偏重於科技與產業之關係,而是重新強調與社會、與國民之間的緊密掛勾。

追求技術種子與民眾需求的充分結合前瞻需求調查方法論

為了從千頭萬緒的訊息之中,篩選出與農業各層面具有相互影響效果的決定因子,前瞻小組在社經調查的定位,一方面扮演提供需求線索的觸媒,另一方面則運用系統性的研究方法協助彙整訊息,以期能廣納學者專家的專業判斷,達成技術種(Technoogy Seeds)與需(Needs)充分結合的前瞻調查。調查方法程序如下:

需求面向:透過社經調查瞭解需求所在(1)由國際代表性之需求研究報告中萃取需求項目(2)由我國民眾、農事者代表、農業專家、社經研究專家確認需求項目。

技術面向:透過專家論壇研擬種子技術與對策(1)彙整各國農業技術發展動態,並將需求面資訊給予專家,觸發多元思考(2)舉辦專家會議進行腦力激盪,思索應透過何種技術層面或管理層面的配合,來滿足民眾與農事者的需求。

在國際間前瞻調查中,德菲(Dephi)為普遍採行的核心機制,優點在於透過兩回合問卷過程,可產生意見收斂的效果,而且各界代表性專家在進行問卷命題會議的過程中,得以共同會面交流意見、針對未來觀點進行溝通協調。然而前瞻調查在我國仍屬於新興研究方法,其運作機制與意涵並未廣為人知,所以調查前置命題作業之前,有必要事先提供充分之背景資訊,並建立完善的命題架構與原則,讓所有參與的專家、學者都能妥善運用本身的專業知識,針對我國農業發展最迫切的需求進行歸納,進而演繹得出今後農業發展重點方向,這也就成為影響前瞻調查成果的最大挑戰。

農業科技前瞻社會經濟需求德菲法三農三生GNH指標科技政策需求導向農業策略科研資源配置技術種子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