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醫療城市發展策略之探討——以日本神戶為例
柯瑞鈴 (2018/02/08) 《台經月刊第41卷第2期》
隨著醫學科技日新月異,全球人口步入高齡化階段,世界上幾乎每個國家的高齡人口數量及比例正在持續成長,為21世紀重要的國際趨勢之一;面對人口結構的逐漸轉變,也意味著經濟結構將隨之改變、預防醫學市場需求成長等。以下以日本神戶為例,探討其發展醫療城市之政策規劃及策略思維,以作為我國後續發展醫療城市之參考。
神戶推動醫療城市之案例分析
日本神戶以「神戶醫療產業都市」為其發展願景,自1868年開放為通商口岸以來,開始與外界展開頻繁的交流。神戶的產業聚落從早期的造船、機械、煉鋼等重工業,到服裝、珍珠、西式家具、日本清酒,再到近年的健康、醫療、福祉等相關醫療產業。1995年的神戶大地震導致神戶的基礎建設幾乎全毀,重建過程中神戶市政府與市民思考以全新風貌打造神戶,最後終於在1998年定案,將神戶定位為「神戶醫療產業都市」,茲說明相關重要作為如下。
(一)重要機構:財團法人先端醫療振興財團
神戶市政府在推動醫療都市時,有感於健康、醫療、福祉等相關產業為日本21世紀的成長產業,而「神戶醫療產業都市」計畫就是在神戶地區以活化神戶經濟、提升市民的福祉,進而對國際社會有所貢獻為主要目標,因此成立了「財團法人先端醫療振興財團」(Foundation for Biomedical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FBRI),作為神戶生技醫療園區的主要管理機構。神戶市政府每年撥出40億日圓(合計約新台幣10.7億元)推動醫療產業都市,其中的15億日圓(合計約新台幣四億元)交由先端醫療振興財團作為推動醫療產業化之用(蔣維倫,2017)。
財團法人先端醫療振興財團轄下主要有四個部門,分別為:先進醫療中心(Institute of Biomedical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IBRI)、轉譯研究資訊中心(Translational Research Informatics Center, TRI)、聚落推展中心(Pro-Cluster Kobe, PKC)、細胞療法研究與發展中心(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er for Cell Therapy),分別就技術研發、臨床研究、育成及產業化、國際合作等功能,來運作園區內的產業發展機制及輔助企業成長。
財團法人先端醫療振興財團為學校與產業間連結溝通的橋梁,類似我國法人成立的育成中心,主要業務內容以支援神戶企業為主,例如:藥事、醫療機器開發等諮詢(內容涵蓋《藥事法》申請、專利申請,以及在市場是否有銷路等)、醫療設備支援觀察等(附圖)。
附圖 財團法人先端醫療振興財團之產官學合作方向
此外,財團法人先端醫療振興財團亦派員支援中小企業基盤整備機構(或稱中小企業創新機構,Organization for Small Medium Enterprises and Regional Innovation, SMRJ)育成中心,提供的協助有中小企業經營管理諮詢、專家派遣支援、建立企業互助制度、基礎設施支援、商工協會連結支援網絡,以及成立投資基金支援中小企業等,並提供一個月3,000日圓(合計約新台幣806元)的便宜出租空間,惟企業必須通過審查才可以進駐SMRJ,進駐期間為五年。
(二)相關政策
1.打造神戶生技醫療園區
神戶推動醫療產業都市的具體作為是在神戶港填海圍造人工島(Port Island),建置「神戶生技醫療園區」,將醫療相關產業集中於此,作為先進醫療生技技術的研究開發基地,同時展開城市整體配套規劃。
日本從2002年起陸續於神戶生技醫療園區建立諸多醫療相關設施(附表),包括:(1) 17個核心設施,例如先進醫療中心、神戶臨床研究資訊中心等;(2)九個醫療院所,例如兒童化療之家、橫濱眼科中心等;(3)四個與醫療相關的企業或大學,例如神戶大學及其附屬大樓等。
醫療產業、神戶醫療產業都市、產官學合作、生技醫療園區、產業聚落、醫療觀光、國際醫療服務、創新創業、預防醫學、新南向政策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