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為原作純文字檔,如需完整圖文PDF檔,請儲值後下載
從1986年後,台灣工業部門的比重開始下降,步入後工業化時代,其中最顯著的變化是資訊電子產業成長快速,傳統民生工業的重要性持續下降。而就製造業內部的結構而言,傳統民生工業產值的比重由1986年的35%下降到2005年的11%左右。不但如此,在技術人力的應用上,傳統民生工業占製造業的比重則由1993年的28%下降到2004年的21%。產值比重及技術人力運用比重同方向的下降,頗值得我們深思。
過去我國傳統產業在因應經營環境的變化時,通常採取的方式不外有;
˙生產基地外移-廠商為降低生產成本,將生產基地轉移到低成本國家,除了到中國大陸之外,還包括東南亞、中美洲及東歐等新興國家;
˙ 開拓新市場-早期外銷市場以美國為主,當低成本國家產品大量進入美國後,台灣將外銷市場分散化,並積極開拓新興市場;
˙ 快速追隨新技術-傳統產業在新技術運用上,以發展生產自動化著墨較深。此外,藉由模組分工與新興產業方向的應用,亦有相當成果。
但是過去的這些策略卻由於低成本地區的優勢逐漸消失,新興市場拓展不易以及傳統產業進行技術革新的機會極少等因素,使得前述因應策略的效益逐漸消退。所以台灣傳統產業要轉型及尋找出路,應跳脫過去低成本及低價位的思維,朝向創造產業新價值的方向努力。
要創造台灣傳統產業的新價值,其關鍵則在於必須深耕基礎技術以取代過去淺盤式的發展模式。換言之,傳統產業的研發應重視將既有技術愈做愈好。以往的產業研發,喜歡強調尖端與新穎性,較不重視基礎技術。其實傳統產業所最應該做的是把既有的技術做到最好,高精密度、高穩定度及高可靠度的水準。
其次,應加強技術及人才深耕,以發展高階、高附加價值的產品。還有,必須落實產學研合作,使理論與實務操作能力配合。過去研發機構較重視理論與架構,在實際操作方面較為薄弱。深耕技術必須產學研密切合作,掌握每一個技術的基礎環節。
最後,應該擴大基礎技術的人才養成,重視技師的技能認證。技術要向下紮根,需長期培訓國內基礎技術人才。如能建立一個公正的技師認證制度,對鼓勵基礎技術人才應可發揮很大的效用。
總之,台灣每年投入的研發經費不在少數,其中投在傳統產業部門只占約兩成左右。為求傳統產業轉型,應加強研發及提升效率的轉換,以創造傳統產業的新價值。
95年7月27日至28日舉辦的台灣經濟永續發展會議在各方錯綜複雜的期待中落幕。結果是達成516項共同意見。行政院蘇院長在閉幕典禮時宣示“共同意見”屬行政權可辦理部分,一個月內提具體執行計畫或方案,並定期追蹤,涉及立法部分希望在下會期完成立法程序;“其他意見”未來將作施政重要參考。
這次會議針對“2015年台灣經濟發展願景”、“完善社會安全體系”、“提升產業競爭力”、“財政金融改革”、“全球布局與兩岸經貿”、及“提升政府效能”等六大議題進行分組討論及最後的兩天大會的總結,議題可謂包羅萬象,但其中最具爭議性則非兩岸的問題莫屬。
就兩岸投資及貿易而言,其中最為各方關注的是:赴中國大陸投資40%上限的規定是否取消或調整,與會人士並未獲得共識,倒是與此相關的“中國大陸投資所涉及技術輸出管理,在維持台灣技術領先及核心技術不外流之原則下,對於中國大陸已經開發成熟或國際上已不予管制之產業技術,可進行檢討,但仍應考慮對整體產業及國內就業之影響等因素。”獲得與會者的共識。事實上,資金的流動很難管制。若能就尖端技術及可能涉及的群聚效應進行管制的話,其效果可能更好。
關於「直航」的問題,除了會影響運輸成本外,更重要的考量恐怕是直航會不會影響企業的全球布局。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話,那麼會不會引發後續的商機及與外商合作機會流失的問題。當然,產業發展也不能忽視國家主權及安全的考量。此外,“直航”或“不直航”的決定權其實也並不全然操在我國手上。因此這次會議並未作成“直航”或“不直航”的簡單決定。
至於其他諸如租稅公平及是否應該訂定溫室氣體減量目標等重大議題,也都未能在這次會議達成共識,的確是相當遺憾的事。就整個會議過程而言,有些議題政治的考量幾乎凌駕專業的判斷,這問題的根源是“經續會”定位的問題,如果這是一個討論的平台而已,那麼任何意見都可以提出討論,但不一定須要有結論。如果目的是要形成可以推動的政策,那麼就必須從願景、外在環境、資源、制度、組織等面向同時探討才行。這次經續會顯然沒有足夠的時間去籌劃,結果不很理想也就不足為奇了。
台灣經濟要想永續發展,除了產業面、經濟面的問題外,還必須考慮社會安定及文化層面的問題。近年來台灣社會呈現的社會不很安定以及文化欠缺深度的問題,恐怕也值得各界深思、檢討及改進。否則的話,產業及經濟發展只能像浮萍一般不斷地漂流,無法真正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