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中美貿易戰對「中國製造2025」之挑戰
吳福成 (2018/11/08) 《台經月刊第41卷第11期》
近半年美國總統川普對中國啟動一波波的貿易戰,嚴厲指稱美中巨大貿易逆差是因為中國採取了不公平貿易措施所致。川普還指控中國竊取美國的技術、強制美國企業在華投資必須技術移轉,以及為實行「國家資本主義」模式,進而把國家補貼和國防開支用於互聯網、半導體、核電廠和軍民兩用航天技術等產業領域。美國對中國的各種強烈批判,以及對來自中國的進口產品加徵高關稅的主要背景,則與中國為追求從「製造大國」邁向「製造強國」而推動的「中國製造2025」有關(注1)。
由於中美貿易戰發生在中國正在推動製造升級的關鍵階段,外界許多研析均指出,這是美國為保持本身的技術優勢,企圖透過貿易戰來遏制「中國製造2025」戰略的實現,以及啟動「技術冷戰」來弱化中國在製造領域的競爭力。儘管目前中國已清楚美國的真正目的在拖慢「中國製造2025」戰略,並開始淡化「中國製造2025」的政策宣傳,也強調本身必須發展製造業的核心技術,但是「樹欲靜而風不止」,美國除以「301」條款鎖住「中國製造2025」(注2),更持續加碼對中國展開貿易戰。因此,本文除了闡述「中國製造2025」的戰略發展及其十大重點領域的產業布局之外,也將著重探討中美貿易戰對「中國製造2025」的挑戰,以及對台灣的因應策略提出建議。
「中國製造2025」的戰略發展
自從中國於1978年開始改革開放以後,受惠於國家鼓勵政策、便宜又豐沛的勞動力,以及低廉的土地承租和廠房成本,遂使得製造業趁勢崛起,並建成了門類齊全、獨立完整的產業體系,甚至推進了中國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然而,在長達約40年的製造業發展過程,中國博得了「世界工廠」之名,卻因絕大部分製品的利潤低、對環境的汙染大、品質相對先進國家的製品也差,加上常有仿冒之情事發生,連帶地使得「中國製造」成為「低級品」、「山寨版」之代名詞。
有鑑於製造業是中國的相對優勢產業,為了進一步推動產業結構邁向中高端,以打造更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製造業,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於2015年3月在全國人大會議上做政府工作報告時,首度提及「中國製造2025」這個概念(注3),堅持創新驅動、智能轉型、強化基礎、綠色發展,加快從製造大國轉向製造強國。他還強調,將採取財政貼息、加速折舊等措施,以及推動傳統產業技術改造,並促進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開發利用網絡化、數字化(即數位化)、智能化(即智慧化)等技術,並著力在一些關鍵領域搶占先機、取得突破。
中國國務院緊接著於2015年5月印發「關於『中國製造2025』的通知」(注4),強調這是中國實施製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其戰略任務和重點有九項,包括:提高國家製造業創新能力、推進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強化工業基礎能力、加強質量品牌建設、全面推行綠色製造、大力推動重點領域突破發展、深入推進製造業結構調整、積極發展服務型製造和生產性服務業、提高製造業國際化發展水準。值得注意的是,在大力推動重點領域突破發展方面,主要涉及十大產業領域,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農機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將可引導社會各類資源集聚,推動優勢和戰略產業快速發展。
中國製造2025、技術冷戰、產業政策、智慧製造、供應鏈重組、關稅制裁、人工智慧、智慧財產權、產業升級、美中貿易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