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社論:新部長、新產業及新市場

 

台經月刊

 

社論:新部長、新產業及新市場

(2004/06/07)    《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7卷第6期》

新部長、新產業及新市場

新的經濟部長何美玥一上任之後,協同三位次長聽取工業局、能源會、智財局、標檢局等所屬各單位簡報後,提出了幾項重點的推動業務,其中,有關台灣未來新興產業的發展及新興市場的開發,是頗受矚目的議題。

何美玥部長特別指示工業局通盤檢討以生技產業扶植重點,發展其為台灣下個明星產業。她同時指出,由於生技產業涉及層面廣泛,包括新藥開發、醫療器材、檢驗試劑等等,加上開發所需時間往往長達十餘年,台灣要以有限資源早日躋身國際舞台,更需集中產官學界力量,透過開發基金、業界科專計畫等政府資金協助,開發較為成熟的技術。

另外,除兩兆雙星產業外,應對新經濟時代要建立的新興產業鎖定目標,訂定發展計畫,及早公佈租稅獎勵及相關輔導措施,才能達到吸引投資的效果。至於文化創意產業,何美玥部長近期將會同新任文建會主委陳其南研商,共同提出發展對策及分工作業。

台灣經濟研究院在過去的四年間接受工業局的委託,並曾2000年時利用小Delphi法進行台灣新興產業生命週期之推估。如今三年後,無論是依產業發展的現行、中期、未來指標、國際產業發展趨勢、以及技術前瞻預測,整體資訊通訊產業仍會是未來十年間台灣主流新興產業,不過其中,由創投、產業平均生產力、規模、研發及廠商營運發展型態來看,資訊(電腦硬體)、消費電子業將逐漸達到高原期;而半導體及電子業應是十年間規模擴充最大的產業;通訊相關產業則是這十年至十五年間成長最快速的產業,真正符合這十年之「新興」產業。

至於健康或生物科技相關產業,得觀察美國生技產業之發展情形,由創投的趨向及專利的情形,美國將是生技產業最早能夠商品化的國家,也許,以其創投的積極程度,能在十年間有所進展(如喬治華盛頓大學技術前瞻所預測)。而其他國家,恐怕最快也要到十五年後,才能有機會成為普及之產業。

另外,就台灣本身產業結構轉型的趨勢下,綜觀國際先進國家,工商服務業(或專業、技術相關服務業)GDP及全體就業的比重均達到一成左右,但我國仍只3%左右的比重,若以先進國家的發展時程來看,台灣之專業及技術服務業有機會在十至十五年間達到一成的比重,成為台灣未來十年之重要新興產業。

也就是說,在未來十至十五年間,其他新興產業發展模式大致已定型外,生技產業的發展模式及項目,的確仍只有美國為超強國家。這時候通盤檢討生技產業之發展實有其重要的意義。例如,過去我們將生技產業重要的發展項目鎖定在生技醫藥品、農業生技及檢驗試劑,而與我國競爭最為激烈的南韓,其鎖定的項目則為新藥、生物器官及生物晶片等,這之間的差異及成功率都應是重要的研究議題。另外,何部長所提到的以發IT產業成功模式複製到生技產業,目前,整體生技產業的供應鏈國際分工的體系並未完成,也有其困難,主要的理由是,生技產品的生產技術、品管與認證要求遠高IT產品,因此,現在我們著重的重點仍應是積極充實及準備生技研發及生產能量,以備當生技產業供應鏈能夠國際化時,台灣能夠即時占有一席之地。

另外,何部長在經建會任內,積極地推動十二項策略性服務業,其中有關於專業及技術服務業的發展,更應值得重視,由其他的先進國家的發展經驗來看,專業及技術服務業的發展,牽涉到台灣能否由新興工業化國家真正轉型為已開發國家。

在新興市場的開發方面,過去,我國的出口市場最初均集中在美國、日本,後來,隨著投資帶動貿易的情形,使得中國(含香港)成為我國最大的出口地區。由於我國商品對中國的貿易依存度越來越高,政府不斷地提醒廠商可能的風險,而呼籲分散市場,但效果並不理想。如今,中國一向所依賴的低工資、低地價、低匯率及賦稅優惠等措施,逐漸因為中國加WTO、沿海地區所得提高及為了降溫所實施的宏觀調控,都將使台商投資風險提高。因此,替代中國的新興市場已出現相對利益優勢的機會。

同時,近年來,許多新興市場的經濟成長表現,並不輸給中國,這些地區包括印度或東歐等,尤其今年歐盟東擴,使得以東歐為生產基地銷售歐盟的商機儼然出現,有許多廠商包括鴻海、華碩等均已在東歐設立生產據點。也就是說,國內廠商隨著營運規模逐漸擴大,其全球佈局已由單純的中國化擴張成為真正的全球化。

何美玥部長更強調,台商西進中國以投資帶動貿易的模式,可以複製並有系統強化至其他區域,未來將會協助廠商進軍印度與東歐等新興市場,或其他可享受特別優惠待遇的國家。為協助廠商爭取商機進軍目標市場,經濟部已擬訂三大重點推動工作,包括「以投資帶動貿易,佈局新興市場」、「協助產業供應鏈延伸至目標市場」與「協助中小企業進入國際大廠的採購圈」。

我們樂見,在新部長上任後,政府已迅速地擬出了新產業的發展方向,及三項新市場開發的重點推動工作,同時我們也期盼,在未來的幾年內,這些相關策略能在政府積極的推動下,能有所成。

1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


Copyright © 財團法人台灣經濟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