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台灣企業創新投資與策略動向分析
林秀英 (2007/11/07) 《台經月刊第30卷第11期》
根據Barney (1991)的「企業資源基礎理論」(Resource-Based Theory與Hamel & Prahalad (1990)所提的「企業的核心能力」(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觀點,認為企業為建立長久的競爭優勢,必然會考量現有的資源與能力,研擬企業成長策略,包括企業未來定位、價值布局策略與研發和創新策略,並透過資源投資(人力、經費)與有效的創新分工(division of labor)體系,進而達成更具專業化效能與多樣化的創新產出。從創新產品與服務中獲得「經濟利潤租」(財務報酬)後,又再度投資與執行研發創新活動,累積企業異質性、稀少性、難以模仿與具價值性的專有「資源」和「能力」(或稱智慧資本),進而建立企業持續性的競爭優勢。
由於研發與創新是企業成長的主要驅動力,若能檢視企業為強化資源與能耐,以及為獲利成長目的所進行的創新策略規劃、投資與執行之現況和動向,將有助瞭解台灣企業研發創新與價值創造的策略。本文目的在分析台灣企業研發創新投資與策略現況暨動向、政府政策之附加性效果、價值創造與創新能耐、創新障礙因素與政策需求等現況與未來可能動態,俾利政府部門掌握企業研發創新的策略與投資動向,以及企業對政策需求與政策效果的評價等訊息,作為提升價值創造之政策工具設計和修正之參考。
在研究方法上,由於上述目的不易透由現有官方統計報告得到相關的數據,本研究以實施企業問卷調查方式,收集企業在創新與價值創造活動的相關資訊,進行敘述統計分析與政策意涵的闡釋。本文架構共分三部分,首先是問卷設計與實施說明,其次是調查結果分析,最後是重要發現與政策意涵。
圖1 台灣地區企業研發與創新趨勢調查之架構與內容
問卷設計與實施說明
(一)問卷設計的邏輯與架構
根據上述「企業資源基礎理論」,企業為建立長久的競爭優勢,必然會考量其現有的資源與能力現況,研擬企業成長策略,包括企業未來定位、價值布局策略與研發和創新策略,由企業本身或尋找其他互補性資源,執行各項「創新」活動與計畫,以累積企業智慧資本,建立持續性的競爭優勢。然而,在企業創新與價值活動中,政府的政策工具對企業創新投資與價值鏈布局亦有所影響;依上述的理論與邏輯,本問卷設計的邏輯架構與內容,如圖1所示。
(二)調查對象與回收情況
問卷調查的對象以上市、上櫃、公開發行企業中R&D經費大於1,000萬者(約1,020家),加上部分營業額高於30億而未列研發經費者,以及部分申請SBIR廠商,共1,241家,回收142份,回卷率為11.44%。回卷企業的產業分布,以資訊電子領域最高,約38.7%;電機/機械/運輸領域占29.6%,生醫/化工/材料領域占23.9%,而服務業7.7%。
調查結果分析
(一)企業部門創新投資動向
1.四種創新型態的創新支出分配比重
2006~2008年間企業在OECD定義的「製程或流程創新」、「產品或服務創新」、「組織創新」、「行銷創新」四種創新型態(注1)之經費分配,以「產品或服務創新」比重最高,約在43~45%之間,預期2007~2008年比重大致維持微幅增加的趨勢。其次是「製程或流程創新」,比重約在三成左右,預期2007~2008年的比重將持續下降。「行銷創新」的支出比重約在11~15%,而「組織創新」的比重則在一成左右。2006~2008年間的企業創新投資的比重變化,預期將以「行銷創新」的投資比重將增加最多,此反應了台灣企業逐漸重視品牌經營與行銷方法的創新,見表1。
企業創新、研發投資、技術發展、行銷創新、品牌經營、創新障礙、產學合作、政策效益、智慧資本、價值創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