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從品牌經營看台灣隱形冠軍——談企業價值再提升
林家逸 (2014/11/07) 《台經月刊第37卷第11期》
全球化浪潮造成了產品與服務的均質化,對一般大眾而言,今日每一次的消費行為,消費者都面對超量的選擇。如何使目標客群了解自身企業的價值,提高差異化以及辨識程度,進而強化市場競爭力的方法,近年益發受各國政府與企業的重視。
台灣在許多產業與韓國保持既合作分工又相互競爭的關係,但進一步細究產業結構形成背景。韓國以國家資本主義為主,集中資源支持三星、LG、現代等大型財閥企業的擴張。而該策略確實提升全球市場的能見度,成為歐美日大型企業難以忽視的競爭對手。
台灣則是走向將產業聚落效用極大化的形式,藉以吸引台灣企業持續轉型升級,因此以中小型企業型態為主,企業之間彼此整合分工使產業上中下游相當完整。其優勢是在外在因素衝擊下,仍能保持高度彈性與應變能力,然就企業規模經濟帶來的影響力則不如韓國企業,兩者間確實有型態上的差異。
本篇文章將介紹德國西蒙教授(Hermann Simon)所提倡「隱形冠軍」一詞,針對規模不大,但卻充分掌握利基市場的中小企業進行一整體介紹,同時在未來拓展市場與轉型過程中可能面臨的挑戰,嘗試以品牌經營的論點提出經營思考方向。
何謂隱形冠軍?
對市場終端消費者而言,這些藏身在德國各地的中小企業,其企業知名度與產業鏈之影響力差異極大的原因,在於這些企業生產的商品多以中間財為主。此外也與這些中小企業經營的風格多半刻意保持低調與不為人知有關,因此才以「隱形」形容中小企業(表1)。
表1 對中小企業定義
在全球產業鏈垂直分工逐漸成為常態的同時,德國中小企業經營的方式確實有著與一般企業不同的地方,被西蒙教授歸類為隱形冠軍的企業,多半具備以下特質:
(一)外在特質
1.在其專注聚焦的市場裡取得領導地位,或者相較於第二名的競爭對手領先兩倍以上的差距(圖1)。
圖1 德國隱形冠軍市場領導者比重
2.市場知名度不高,為了避免引人注目而帶來競爭對手,企業的經營相當低調,再加上中間財的產品特性,因此不為一般大眾所熟知。
3.企業成長速度相較大型企業來得快速,即便是整體經濟環境不佳時,多數中小企業仍相對具有高成長率。
4.相當重視客戶關係的維持,B2B所面對的客群較少,但平均採購數量極大,透過緊密互動可使隱形冠軍企業了解客戶需求並提出解決方案。
隱形冠軍、中堅企業、品牌經營、利基市場、技職教育、研發創新、B2B行銷、企業轉型、產業聚落、組織文化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