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亞洲政經瞭望】中國高教人才獎勵政策對台灣之影響

 

台經月刊

 

【亞洲政經瞭望】中國高教人才獎勵政策對台灣之影響

周秝宸  (2018/11/08)    《台經月刊第41卷第11期》

2018年2月28日中國宣布31項惠台措施,內容涵蓋金融、就業、教育、醫療、影視等多種領域,台商、台生、台青等各種創業者都可與中國國民「公平競爭」,並參與各種項目;在中國中央宣布相關條文之後,由於中央政策的推動和地方的執行仍有時間上的落差,部分城市在中央政策公布施行後陸續推出相關對台商業合作、青年創業、人才引進、職稱評級等規定。例如,廈門推出對台同等待遇60條政策,筆者所工作的地方溫州也提出對台企及台胞落實同等待遇24條,鼓勵台灣青年赴溫州創業、就業,並建立相關規定;同時,對赴溫州工作的高教產業勞動者訂定海外人才條款,對於來溫州工作者過往在台相關學術成果均予以認定,並納入中國的工作評價體系。基於筆者在中國工作的體驗,本文主要針對中國高等教育相關人才引進、獎勵政策進行介紹,並說明可能對台灣造成的影響。

 

台灣高教從業者西進背景

根據我國內政部統計數據,自2011年起台灣社會擁有碩博士學歷勞動者超過百萬人,與其他國家相比,台灣25~64歲人口高學歷比率達48%,位居全球第四,僅次於加拿大的57%,以及日本和以色列的50%。而每年大量的碩士、博士生畢業,使得勞動市場中出現逐年遞增的碩博士失業者。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2017年研究所以上失業率攀升到2.82%,高於專科生的2.77%。部分原因來自於台灣社會的少子化現象,根據「台灣校務專業管理資訊整合宣導計畫」研究指出,預估少子化對於全台歷年大學就學人數均帶有明顯的負面衝擊,估算從106學年度到110學年度,全台總大學就學人數將減少4.29萬人(注1)。

面對碩博士從業者的穩定供給和就學學生的定量減少,可以預期全台可能有存在著數千至一萬多名博士無正職工作,僅能於學期內在各校兼課兼職,寒暑假則從事其他工作,往往生計面臨困難。在這樣背景下,對於就業目標設定在大學、專科、技術學院等從事教育工作的勞動者來說,兩岸間的地緣接近,語言、飲食生活差異沒有太大隔閡;加上台灣高教工作者薪酬水準在國際學術市場屬中後段、且近年台灣碩博士就業困難,赴中國高教產業尋求工作自然成為離鄉就業的選項之一。


中國引才政策

從台灣高教人才西進就業呈增加的趨勢來看,其背景正好與對岸相關人才引進政策呼應。為引進海外學術、實務創業人才,培養學科帶頭人,提升中國重點學科的科研團隊能力,追趕或保持國際領先水準,中國政府自1998年啟動長江學者計畫。另外,在國家層級上中國政府另推出千人計畫、萬人計畫、青年千人計畫、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等各類針對人才、專家的資金補助等措施。而為配合中央政府人才培養的目標,地方政府亦紛紛推出各類彈性薪資計畫或獎勵措施,如黃河、珠江學者,也出現各種以山為名的計畫,如山東泰山學者、南京鼎山學者、寧夏賀蘭山學者、新疆天山學者、西藏大學珠峰學者、黃山學者、天柱山學者等。

惠台政策千人計畫玉山學者高教人才流動少子化衝擊教師老化高教合作彈性薪資高等教育競爭人才引進政策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