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洞察全球農業共同挑戰.掌握新農業科技研發投資脈動
林維君 (2020/07/09) 《台經月刊第43卷第7期》
2019年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與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發表「2019~2028年農業展望」,預測未來十年全球對農產品的需求將增加15%,預期相關農食產物將以自然資源為基礎進行高密度的運用,而水、土資源以及生物多樣性,則會受到相當程度的影響(OECD & FAO, 2019)。
此外,2020年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 WEF)之全球風險報告指出,極端氣候、氣候行動失敗、自然災害、生物多樣性流失及人為環境災害,已成為前五大影響全球人類之迫切議題與長期風險,更令人擔憂的是,全球氣溫將可能持續上升至少3˚C (WEF, 2020)。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委會)於2016年配合推動五加二產業創新政策,以「創新、就業、分配及永續」為原則,提出「新農業創新推動方案」,該方案之「科技創新強勢出擊」策略,即以因應極端氣候頻繁、解決農業人力高齡化,以及經營缺工導致的農業經營風險高與穩定供貨能力不足等,透過跨域前瞻科技,發揮創新研發實力,以穩定優質農產品產銷能力、持續發展創新節能循環農業,提高資源再利用價值,開創農業永續經營模式(農委會,2016)。
觀察國際農業科研推動策略
為因應氣候變遷議題,透過實施相關農業政策,提升整體科研效能,對於穩定農業生產效率、確保糧食安全、增進人類健康與營養,進而推升農業國際競爭力,本文以國際重要的糧農發展機構「聯合國糧農組織」、全球重要的農產品生產與輸出大國美國、與台灣社會結構相近並有地緣之便的日本,以及具市場導向的創新國家以色列,摘述相關施政如下:
(一)糧農組織
有鑑於全球氣溫上升、降雨模式改變及極端氣候影響各地糧食系統,FAO認為必須以新的農業政策及做法,如透過農業生態學(Agroecology)與氣候智能型農業(Climate-Smart Agriculture, CSA),建立具有氣候適應能力的糧食生產系統。基此,FAO提供技術援助與決策參據,於2013年出版「氣候智能型農業資料手冊」(Climate Smart Agriculture Sourcebook),作為支持會員國訂定國家氣候計畫,並提供可行的案例與參據(FAO, 2017)。CSA推動的三大支柱,分別為提高農業生產力和收入、協助農民與糧食生產體系適應,並建立抵禦氣候變化的能力及致力減少或消除溫室氣體排放。透過指導與扶持糧食生產者改變慣有做法,確保氣候變遷中的糧食安全、營養及滿足人類健康需求,促成各國展開有效及適當的行動,從而符合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FAO, 2019,圖1)。
氣候智能型農業、智慧農業、農業創投、技術轉型、農業科技研發、永續農業、糧食安全、創投趨勢、產業升級、國際競爭力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