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政經瞭望】全球通膨時代,日本政府如何化危機為轉機
黃子娟 (2024/07/15) 《台經月刊第47卷第7期》
新冠疫情衝擊為日本中小企業的經營帶來嚴重負面影響,企業解散倒閉的家數不斷增多,且融資狀況也面臨困難。在後疫情時期,日本政府主要以針對企業持續提供資金援助、鼓勵技術創新發展及重視業務繼承三大面向的積極政策支援中小企業。預計2024年下半年日本通膨狀況持續穩定將可能繼續推進升息腳步,企業與政府必需合力面對挑戰,致力結構性改革提升勞動生產力以維持薪資和經濟成長環境。
自2020年年初,大量不利經濟發展的事件相繼出現撼動了世界局勢,如受疫情影響而實施的封城導致供應鏈斷鏈,為刺激經濟各國實施降息與量化寬鬆政策,因應災情推出紓困措施,加上限制社交活動使人民消費降低,各方面因素造成儲蓄增加,為2021年的通膨添增燃料。
2021年隨著致死率較低的病毒擴散,全球相繼改採共存政策,商家重新開張,人民回歸正常社交生活,推升整體消費以及商品需求量,各國通貨膨脹開始上漲,緊接著2022年全面爆發的烏俄戰爭再度為通膨添加柴火,原物料供應問題對全球造成巨大影響,以及中國封城加劇供應鏈瓶頸,再度推高通膨率。
地緣政治增溫、全球供應鏈重組以及各國加速升息抗通膨等因素,導致全球經濟趨緩,中小企業在物價上漲與勞工短缺的背景下更是進退兩難,政府該如何對面高通膨的困境,以及採取有效政策援助中小企業成為眼下重要議題之一。
後疫情時期日本政府採取的政策分為三大方向:協助中小企業度過歇業危機,形成資金供需的良性循環;鼓勵企業應用資通訊科技,帶動無接觸性商機與產業發展;推動供應鏈關懷及調整僱用條件,維持企業與勞資間和諧關係。
長期通貨緊縮、負利率的日本
過去30多年間,日本的經濟大起大落,自1990年日本房地產泡沫破滅,資產價格急速崩塌,在長年物價下跌、企業利潤減少以及需求下降的狀況下,日本進入通貨緊縮的惡性循環,自當時日本的通膨便長期處於負值,為拯救嚴峻的經濟情況,日本央行積極調降利率,從1991年的6%調降至0%,情勢雖一度好轉,正當日本央行結束寬鬆貨幣政策,卻迎來2008年次貸風暴、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及福島第一核電廠事故。接著,日本於2013年開啟超寬鬆貨幣政策,安倍晉三出任第96屆內閣總理大臣,提出安倍經濟學(Abenomics)的「安倍三箭」,安倍晉三認為提高物價目標區雖讓物價上漲,但工資與企業利潤將隨之提升,工人可支配所得增加,進一步刺激消費與投資,可形成良性循環,但日本景氣不佳,民間借貸需求不高,因此大量資金仍滯留在銀行體系內。
景氣沒有提振,傳統貨幣寬鬆政策毫無效果,為了讓這些大量累積的存款再次回到市場,日本祭出部分存款利率為-0.1%,資金回存央行不但沒有利息,還要支付保管費,在當時看到短時間的成效,但負利率也使日本經濟陷入另一無法自拔的泥沼中。投資者透過借入低利率日圓,買入海外較高收益的資產,從中賺取利差,資金外流導致日圓大幅走弱,直到新冠疫情導致全球供應鏈中斷,歐美央行激進加息應對通膨壓力,唯獨日本央行繼續維持超寬鬆政策,成為全球唯一仍實施負利率政策的主要央行。
全球通膨、日本經濟政策、企業紓困、供應鏈重組、創新技術、負利率政策、升息影響、勞動力短缺、BCP計畫、企業生產力提升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