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後危機時代中國的改革發展
莊朝榮 (2012/06/12) 《台經月刊第35卷第6期》
面對國內外經濟失衡的困境
直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前,以中國為首的新興經濟體,利用低成本製造為優勢,維持高儲蓄、低消費的出口導向型經濟,累積大量的外匯存底,而以美國為首的傳統西方先進國家,則大量消費新興市場的廉價出口產品,導致累積龐大的貿易赤字,並透過發行債券向新興經濟體借款,維持低儲蓄、高消費的經濟型態,這是全球消費、儲蓄、投資、貨幣流動,以及信用體系的失衡。金融海嘯後,緊接著受到歐債危機影響,全球經濟發展的失衡現象無法再延續下去。先進國家包括美國、英國、加拿大及歐元區絕大部分國家,民間部門結構性金融資產隨後呈現盈餘現象,為了彌補之前的赤字狀況,將持續一段較長的調整過程。
在中國國內,經濟成長模式的失衡表現微觀上因長期依靠低勞動力成本、低附加值的製造,並缺乏自有品牌、自主技術和創新的支撐,附加價值增加有限。宏觀上則過分依賴投資和出口拉動經濟的成長,而使國內消費不足。經濟結構上,呈現東南沿海強,中西部內陸弱,其中國有企業仍然掌握大部分資源,民營企業受資源和體制限制,無法參與眾多行業。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指出,國際金融危機使中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問題更加突顯,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表面上是對經濟成長速度的衝擊,實質上是對經濟發展方式的衝擊(馮定豪、彭亞利,2012)。
綜合判斷國際與中國國內經濟形勢,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已刻不容緩。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就是經濟再平衡的過程,包括:(1)從依賴勞動力成本優勢轉向注重自主創新、研發設計、高端技術、精細製造;(2)從低端貼牌生產轉向創建自有品牌、建立營銷管道、取得消費者和客戶的認同、向價值鏈高端擴張;(3)從依賴投資和出口轉向投資、出口和國內消費並重;(4)從粗放、高能耗、高排放的成長模式轉向綠色、低能耗、低排放的成長模式。金融危機後,無論是世界經濟秩序的重新平衡,還是中國經濟發展方式的再平衡,都將催生新的商業環境與新的商業模式,產生嶄新重塑未來的力量。往後的十年,將很可能是全球經濟實現新平衡的轉捩點(馮定豪、彭亞利,2012)。
中國經濟轉型的挑戰
中國成長模式主要是依靠供應面帶動,金融危機發生之前,這個模式運作得宜,在中國創造大量就業缺額,且維持其餘世界的低物價,但這次危機突顯過往模式是不可持續的。從長期來看,中國製造低端產品的全球市占率均處高點,同時極可能接近西方國家所能消費的飽和點。然而,中國製造業必須升級,轉向高端產品發展,但這將衝擊先進國家的製造業產品,影響其他國人就業機會,因此,面臨貿易保護主義的聲浪升高,就難以避免了。
2001~2011年中國外匯存底從1,700億美元成長到3.2兆美元。為了消除巨大盈餘的外部失衡,卻加劇了最顯著的內部失衡,中國內部調整使投資占GDP的比重愈來愈高,從2007年到2011年,投資占GDP的比重上升了六個百分點。2007年以來,中國每年的實際固定投資增幅都高於GDP增幅。投資對GDP的比重居高不下是有代價的,對應著國內的高儲蓄率和低利率,不僅有很強的分配效應,對居民消費亦形成擠壓之勢,帶來的經濟扭曲,是今天經濟結構轉型的主要障礙。投資形成的過多產能,使得中國不得不維持出口優勢,勞動力報酬水平、環保政策、出口稅收政策等持續扭曲,進一步加劇經濟結構的失衡(聶日明,2012)。
經濟再平衡、結構轉型、內需擴張、所得分配、金融改革、國進民退、制度成本、市場化改革、外貿失衡、民間消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