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產業園區智慧轉型發展與機會
陳玟吟 (2020/09/08) 《台經月刊第43卷第9期》
長期以來台灣經濟發展透過產業用地的規劃與園區開發,帶動經濟的成長,並創造世界聞名的產業群聚。根據行政院主計處工商普查統計,2016年全台灣製造業生產毛額約新台幣5.75兆元,較2011年成長40.24%,製造業的附加價值率由25.95%上升至35.2%。在土地使用效率的變化,2016年產業用地單位面積所創造的附加價值為119.10百萬元/公頃,較2011年成長42%。在產業園區的發展上,各機關所劃設之產業園區(包括編定工業區、科學園區、加工出口區及自由貿易港區),2016年共吸納約16,271家廠商進駐,創造約100萬6,841個就業機會,貢獻約7.54兆元之生產總額,占全國製造業生產總額46.18%,占全國生產總額24.34%,且園區內平均勞動生產力為749萬元,為全國製造業平均勞動生產力的1.35倍,更為全國平均勞動生產力的2.14倍,顯見產業園區的開發對國內經濟、就業之重要性。
面對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以及未來數位經濟與工業4.0時代的來臨,在國家產業政策的引導下,台灣需積極透過產業與園區智慧轉型發展,強化產業群聚的創新與生產能量,以持續維持產業競爭優勢與經濟成長動能。
產業群聚發展現況與用地發展課題
(一)產業群聚發展現況
在產業園區開發與政府政策支持下,國內產業群聚的表現亮眼,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 WEF)所公布之「2019年全球競爭力報告」(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19),在141個受評比國家,台灣整體競爭力排名第12,其中產業群聚發展指標排名世界第三,土地管理品質指標則居世界第一。在良好的產業園區管理制度下,為產業創造優異的群聚發展環境。而各縣市產業群聚發展分布,不僅為台灣製造業帶來高額的產值與就業,更為台灣經濟成長轉型的重要動力(圖1)。
圖1 我國各縣市產業群聚分布概況
(二)產業用地發展現況與課題
利用2011年及2016年工商普查各縣市中分類產業發展指標,包括場所單位家數、從業員工人數、生產總額、生產毛額,分析各區域優勢產業群聚發展現況(表1)。數據顯示在北部地區,優勢產業群聚類別為電子零組件、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製造業、電力設備製造業,可發現2011~2016年場所單位數減少1.13%,從業員工人數增加0.44%,生產總額成長69.5%,附加價值成長47.14%。
產業園區、智慧轉型、數位經濟、工業4.0、5G技術、AIoT、智慧管理系統、大數據分析、園區營運平台、產業群聚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