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因應全球減碳潮流,審視石化產業發展與我國能源政策
施冠宇、花佳正 (2010/10/05) 《台經月刊第33卷第10期》
能源是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檢視目前全球的能源供需情況,化石燃料仍是一次性消費能源的主要來源,估計約占2007~2030年期間總體能源消費增加的四分之三,而需求量增加最大的主要是煤炭,其次是天然氣和石油。根據「世界能源展望2009」報告中預估,如果延續目前的能源消費方式,而沒有任何政策方向修正,人類對化石燃料的依賴快速增加,將對氣候及能源安全產生巨大的影響。因為全球對化石燃料的需求增長,將使與能源相關的二氧化碳排放持續快速增長。
石化產業左右碳排放量
根據「世界能源展望報告」統計,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經從1990年的209億噸,增加至2007年的288億噸,估計至2020年將會增加到345億噸和2030年的402億噸。根據上述報告分析,預估至2030年,能源相關的二氧化碳排放增加主要都來自發展中國家,估計增加的110億噸中,約有四分之三來自中國(排放量增加60億噸)、印度(約20億噸)和中東(約10億噸)。
若化石能源消費的持續增加,將使溫室氣體在大氣層中的長期濃度超過1,000ppm二氧化碳當量,二氧化碳濃度增加也意味著氣溫將升高攝氏6度,導致氣候大規模變化,將為地球帶來無法彌補的損害。因此,全球面對溫室效應對生存環境的挑戰,設法採取各項有效措施,致力於降低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的排放。而我國同樣處在全球氣候劇烈變遷對生存環境的威脅中,要採取積極的作為降低能源使用的碳排放。
根據能源局統計資料顯示,我國能源供給的主要來源以原油及石油產品為大宗,比例占一半以上,其次為煤炭,約占30%以上(表1),合計化石燃料占我國能源供應比例超過80%以上,也就是我國對化石燃料的倚賴程度相當的高,但能源供應的自產比例卻相當低,占比不到1%,幾乎皆須仰賴進口供應。
表1 我國能源供給結構
從能源消費結構觀察,主要是工業部門占比例最高,且有逐年增加的趨勢,至2009年工業部門所消費的能源,占全國比例超過50%,其次才是運輸部門,約占15%的能源消費(表2)。而在工業部門內,分析細項產業的石油能源消費,可以發現在石化相關產業占有比例最高,且逐年增加,其中以化學材料製造業為大宗,至2010年約占88.72%(表3)。從以上可以發現石化產業對能源的消費需求占我國能源進口需求近一半以上,對我國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政策成效有著決定性的影響。
石化產業、能源政策、碳排放密集度、低碳轉型、節能減碳、再生能源、溫室氣體、能源安全、產業結構調整、化石燃料依賴
分享: